顯示具有 金融投資相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金融投資相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3日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上期下期。)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球的供給量。

這當然是一種惡意通膨的陽謀。而對抗這個陽謀的方法,就是發一個「類似的東西」也來圈現金熱錢,爭奪市場上的熱錢,但偏偏這個「類似的東西」的發行準備,卻不直接綁定美元或美債。

這樣一來,美國想濫發美元的陽謀就沒辦法順利實施,或至少會大打折扣。

我姑且將這個所謂的「類似的東西」,稱為「穩健幣」(RobustCoin)。

下面,我且談一下我對於這個穩健幣的設計構想。

合先敘明:本文先姑且不討論類似穩定幣的東西的使用用途或人們持有它的理由。

與此同時,本文假設人們就是有需求、要拿自己在地的金錢或資產,去購買或兌換一個類似穩定幣的東西。

此外,本文也姑且假設:持有類似穩定幣的東西的人們,基本上並不生活在美元區經濟體之中,又或者其主要的資產並非以美元形式存在;因為倘若如此,則人們就算有強烈的動機去持有類似穩定幣的東西,也傾向去持有以美元計價的、甚至是受美國政府監管的美元穩定幣,而非其競爭對手。



穩健幣錨定的對象,是以全球主要經濟體的「一籃子法定貨幣」。

目前我的構想是以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貨幣代碼為XDR)為錨定對象。

也就是說,穩健幣的幣值,應盡可能維持與XDR為一比一的匯率。

由於XDR並非市場上真實流通的外匯法定貨幣,所以無法通過市場交易取得XDR。所以,要想錨定XDR,就只能根據XDR的組成成分,去持有一籃子法定貨幣。

目前XDR由美元、歐元、日圓、英鎊與人民幣五種法定貨幣,根據權重比例組成。

由於美元穩定幣基本上希望發行商以美國國債為主要的發行準備(雖然也允許持有美元現金),因此穩健幣也可以以持有各國國債的方式來做為發行準備。

事實上,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法定貨幣,幾乎都是信用貨幣,所以幾乎都用國債與其它低風險資產作為各自的發行準備。

所以穩健幣也可以用「持有前述XDR五大成分的國債」的方式,來做為發行準備。

換句話說,穩健幣是以「持有五大國債」與「持有五大法定貨幣」的方式,來達成錨定XDR的結果。至於國債與現金的比重,則由發行商自行調整。當然,所持國債部分,長期、中期與短期國債的組合,也聽任發行商自行調整。



類似美元穩定幣,穩健幣也是不發利息的。因此發行商的利潤,就來自於「持有國債的利息收入」,以及「所持國債在次級市場流通時的折現溢價」。

由於穩健幣錨定的是XDR(或構成XDR的五大法定貨幣),因此即便是在「百分百發行準備」的嚴格監管要求下,穩健幣的發行商,仍然可以從「五大法定貨幣之間的比重」與「五大國債之間的比重」,去套利或調節賺取利潤。

所以穩健幣的發行獲利空間,理論上會比穩定幣要高一些。因為穩定幣的套利空間,被侷限在美國國債與美元之間,而穩健幣則有五種「國債/法定貨幣」的不同組合;所以哪怕是被監管當局強制要求「百分百發行準備」,穩健幣的發行商仍然有很多玩法來套利或獲利。

這個利潤空間,不僅給予發行商誘因、去承擔發行穩健幣並接受監管的責任,也給予發行商充當造市者(market maker)角色的空間。有足夠的造市能量,就能確保流通性;而理論上,流通性越高,商品就可能通過市場交易而回歸商品的真實價值。

也就是說:只要這個穩健幣的流通性夠大,則它就更可能在小波動(哪怕是高頻率的多個波動)的來回震盪中,反映出它長期穩定的價值,也就是XDR的幣值。



問題在於:XDR本身並不在外匯市場上流通,所以它的幣值完全由五大法定貨幣的幣值去組成。而這五大法定貨幣中,除了人民幣之外,都是外匯市場上大量流通的交易標的,而且本身都還有各種離岸市場、次級市場、期權衍生商品。這就形成了一個可能的不穩定風險。

與此同時,誠如前述,倘若我們允許這個穩健幣的發行商,利用五大國債與五大法定貨幣的各自的比重去套利或賺取利潤,則萬一它的操盤手操作失當或失利,而且假設這個虧損部位超過「該穩健幣所持國債的利息收入」,則這就會導致該穩健幣本身幣值的信用危機。畢竟,這個穩健幣並不真的等同於五大法定貨幣本身;其信用來自於監管當局要求發行商保證支付的承諾。

倘若穩健幣發行商的財力不夠、周轉流水不足或資金鏈斷掉,則該穩健幣就會崩解。

也就是說:前述所給予穩健幣發行商的套利獲利空間,恰恰也會成為該穩健幣系統性崩解的風險來源。而且在這個利潤與風險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內生的平衡機制,而完全取決於發行商操盤手的人為判斷。

當然,這種風險,對於美元穩定幣的發行商而言,也是同樣存在的。

只不過,假設美元穩定幣的發行商,不是設在甚麼開曼群島或甚麼離岸紙上公司,而是真實美國境內登記成立的企業,而且其作為發行準備的美元資產,始終都在美國監管當局視線範圍內,則理論上來說,美元穩定幣的發行商,會比“從加密幣發行商轉型而成”的「『擬制穩定幣』發行商」(大多登記在離岸免稅天堂),要比較不容易破產。

一個最簡單的理由是:在美國境內、受美國直接監管的金融機構,其所持有的美元存款,有大概率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可被納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的保障範圍之內。(尤其是假設「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所謂美元穩定幣的發行商,本身就是在美國正式登記的銀行」的情形。)

要知道,所謂的穩定幣,不管它宣稱的發行準備的資產組合為何,它終究都只是一個錨定某個(或某幾個)法定貨幣的「代幣」而已;因此,它的信用,完全取決於它服從金融監管的誠意多寡。

美國為了順利自己把美債甩給美元穩定幣的持有者(通過美元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必然不希望美元穩定幣在市場上失去信用;所以必然會利用各種監管工具(包括現在既有的監管工具),來確保美元穩定幣發行商服從金融監管的意願。

在這種有單一中心化監管的情形下,固然美元穩定幣在操盤套利的空間上被限縮了,但出現前述操盤失利的風險也降低了。

畢竟,假設忽略不計「長此以往,美元的消費力會快速貶值」這種風險,則美元穩定幣的發行商,大可以持有八成或九成的美國國債,留一成或兩成的美元現金周轉就好,然後用國債的利息去支付各種運營上的開支,達成零風險就有穩定被動收入的目標。

反過來說,穩健幣既然在本質上就給予發行商玩五套「國債/法定貨幣」各自比重的空間,其內生的操盤失利風險,就會比單純的美元穩定幣高一些。



但方法總比問題多。

為了降低前述穩健幣發行商所可能的操盤失利風險,我設想了一個解決方式。

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穩健幣的所有資產與交易,一律以人民幣作為計價單位;與此同時,穩健幣的發行準備,則完全排除人民幣這個法定貨幣的貨幣發行方的國債。

換句話說,這就是要求穩健幣的發行商,其關於人民幣的發行準備部位,一律只能以現金方式持有;或至少,該發行商無論持有多少規模的中國大陸國債,這些國債都不能充當該穩健幣的貨幣發行準備,而只能被視為是發行商利用資金去投資賺取利息的行為而已。

如果覺得這樣還不夠保險的話,則還可以更增加一個要求:穩健幣的發行準備部位,始終都必須持有超過「當前XDR中人民幣占比」之比例(通常五年調整一次占比。目前是12.28%。)的人民幣現金。

這樣一來,穩健幣的發行商,就必須始終維持一定比例的人民幣現金部位,來因應自己業務上各種出金與匯兌的需求;與此同時,發行商在權衡其餘四套「國債/法定貨幣」的比重時,永遠都必須考慮這四大法定貨幣各自與人民幣的匯兌關係。

因為,當發行商想在某幾個法定貨幣(比方說美元與歐元)的兩套「國債/法定貨幣」比重上玩套利時,它就必須考慮這幾個法定貨幣各自與人民幣之間的預期匯率關係;不然,它就算在前者的套利上賺了錢,卻可能在最終兌人民幣的匯率上虧錢。

由於人民幣在國際外匯市場的流通性不比其餘四大法定貨幣,所以發行商就有動機要儲備較高部位的人民幣在手邊,來沖銷其餘四大法定貨幣各自兌人民幣的波動性。

【按:補了下面六段】

這樣設計的好處在於:由於XDR就是由五大法定貨幣組成的,因此,如果將XDR本身的幣值作為一種計算單位的話,則我們就可以任兩個前述五大法定貨幣之間,計算出一個“各自相對於XDR本身幣值”的絕對的匯率。

比方說,假設一塊XDR的幣值為1.44塊美元,而一塊XDR的幣值為1.23塊歐元,則對於IMF系統而言,一塊美元就可兌換0.85塊歐元。

由於XDR本身的幣值,被定義為是「五大法定貨幣各自幣值按權重比例組成」,因此五大法定貨幣各自都擁有一個“相對於XDR本身幣值”的絕對的“幣值”;也因此,五大法定貨幣之間,也就存在著“各自相對於XDR本身幣值”的絕對的匯率。

當然,這個匯率並非一般外匯市場上的牌價。但它是在IMF內,為了會計沖帳目的、而被認定的絕對匯率。所以,這個匯率的波動,必然是同時連動在五大法定貨幣的幣值上,而且五大法定貨幣彼此之間的匯率,也必然會維持等距。因為XDR就是被這樣定義出來的工具。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當我們把穩健幣以人民幣計價時,我們就能計算出其餘四大法定貨幣所對應的國債部位的合理折現區間。

換句話說,不管是監管單位,或是穩健幣發行商的管理高層,只要針對每一個這類的「區間」、稍微向外拉出一個上界與下界的示警點位,就能夠輕易監控操盤手是否有過度冒進的問題。



這樣一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倘若穩健幣的發行準備必須排除中國大陸的國債,而且要求發行商始終持有一定比例的人民幣現金,則發行商持有這麼高比例的人民幣,除了沖銷其餘四大法定貨幣各自兌人民幣的波動性之外,顯然連利息收入與套利空間都沒有。這難道不會打擊發行商的發行意願嗎?

我以為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很嚴重。畢竟,目前人民幣雖說在國際外匯市場的流通性不算非常好,但也是全球第4~6的支付貨幣,也是全球第5~6大的儲備貨幣。考慮到穩健幣的發行目標,在於穩定地錨定於五大經濟體的貨幣力量,要求持有一定占比的人民幣現金,應該不算不合理。

另外,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的一個解決方式是:穩健幣所持有的人民幣,可以以岸上人民幣、離岸人民幣與數字人民幣三種形式合併計算;因為岸上人民幣與數字人民幣都是由中國大陸政府擔保一比一兌換的法定貨幣,而離岸人民幣因為每天都有一些市場交易上的波動,所以還是可以讓發行商玩點不無小補的匯差套利。

這邊的關鍵在於數字人民幣。

雖然數字人民幣是完全一比一保證兌換的法定貨幣,但它因為是純數字形式,所以本質上跟金融記帳工具沒啥兩樣。

關鍵在於:數字人民幣為了跟SWIFT系統競爭,也為了未來擴大人民幣的國際流通鋪路,目前正在積極搞多軌整合。第一條是中國大陸在推動的跨境銀行間交易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 CIPS);第二條是中國大陸正在與幾個國家的央行正在實驗的多邊數字法幣橋(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bridges, CBDC Bridges);第三條則是多個中國大陸與貿易夥伴(尤其是金磚成員、RCEP成員與一帶一路成員)各自達成的雙邊貿易本幣結算的記帳系統。

在這三條軌道中,前兩者可以大幅加速跨境支付的到帳速度,也可以大幅降低跨境支付的匯兌成本。第三者則給予使用者使用本地法定貨幣入金或出金穩健幣的便利性與低成本。

這兩點對於穩健幣的發行商來說,其實是很有好處的。



要知道:對於穩健幣的發行商而言,它為了鼓勵顧客購買它的穩健幣,必然會願意接受顧客以本地的法定貨幣來入金。只要這邊入金的法定貨幣(假設是Z國央行發行的Z幣)不是前述五大法定貨幣,就必然會出現Z幣與五大法定貨幣的匯兌行為,從而會產生跨境支付成本與異幣匯兌的交易成本。

非穩定的加密幣也好,穩定幣(無論是否受美國政府監管)也好,這些東西大多都以美元計價;也因此,對於生活在美元區經濟體中、或手頭資產大多以美元計價的顧客而言,持有這類美元代幣的匯兌成本不高。

但對於那些並非生活在美元區經濟體中,或手頭資產並非以美元計價的顧客而言,她們若想要持有這類美元計價的加密幣或穩定幣,每一次入金與出金,都必須負擔一次匯兌成本與跨境支付成本。

有很多時候,顧客以為自己不用負擔這類成本,是因為她們以為發行商為了促銷而自行吸收了這類成本。但很多時候,並不是發行商自己吸收了這類成本,而是她們因為手頭有很多不同貨幣的現金儲備,所以用自己手頭的現金,去回應異幣的入出金需求。

換句話說,這類加密幣或穩定幣的發行商,其實是在扮演「地下匯兌商」的角色。

顧客以為走這類地下匯兌的管道,可以免手續費或免交易成本地達成跨境支付或異幣匯兌的結果。但天上並不會白白掉餡餅。這種地下匯兌的最大風險,就是它可能吸金集資到一定程度後,發行商就無預警捲款破產跑路了。

加密幣這樣搞就算了,反正顧客要嘛想貪不受政府監管的自由,要嘛想薅下一個接盤蠢蛋的羊毛。願打願挨。但一個打著「穩定」為名的東西若這樣搞,那就問題大了。

實際上,穩定幣因為目標是綁定某種或某些法定貨幣,因此本質上也不是與顧客對賭,所以沒有任何動機搞地下匯兌,或為了造市而與顧客對賭。

與此同時,當美國政府介入監管由美國境內發行商發行的美元穩定幣時,發行商自然也不可能搞與顧客對賭或地下匯兌之類的勾當。

所以正規的以美元為計價的穩定幣(無論是否受美國政府監管),發行商都必然會要求顧客自行負擔入金與出金時的匯兌成本與跨境支付成本。

美元目前的跨境支付,基本上還是走SWIFT系統。而SWIFT系統一般大約1-5個工作天才會到帳,而且手續費大約佔支付總額的1-3%。

相比之下,如果走中國大陸在推動的CIPS系統來作跨境支付,則一般可以在幾分鐘內到帳,最遲通常當日內可以到帳,而手續費大約佔支付總額的0.001-0.002%。

由此可知,以人民幣計價,搭配CIPS系統作跨境支付,其實交易成本與手續費可以節省九成以上。

至於異幣匯兌的部分,對於目前生活於金磚成員、RCEP成員或一帶一路成員等經濟體中的顧客而言,未來有可能可以直接以本地的Z幣記帳的方式來入金或出金(目前還未必可以);這樣一來,穩健幣就會比一般的穩定幣(無論是否以美元計價,也無論是否受美國政府監管)更可能發揮、人們所吹捧的「下一代支付工具」的功能。

(雖然我完全不相信有任何穩定幣能發揮這些人所吹捧的這類支付工具的功能)



誠如前述,我這個穩健幣的構想,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希望弱化或破壞美國靠美元穩定幣來濫發美元的陽謀。換句話說,穩健幣的設計,最好也能幫助中國大陸降低對美元的依賴。

也誠如前述,穩健幣是通過持有XDR成分的五大法定貨幣(或五大國債)來達成發行準備。其中,自然有美元與美國國債的部位。

在我的構想中,穩健幣發行準備的美元(或美債)部位,因為穩健幣以人民幣計價,所以剛好可以從次級市場上、購買中國大陸的美元外匯儲備,或購買中國人民銀行所持有的美國國債,而不必購買美國財政部新發的美國國債。

也就是說,中國大陸在對美貿易所獲得的美元現金,以後不必非得買美國國債不可,而可以直接賣給穩健幣發行商、來補充其發行準備的美元部位。

換句話說,中國大陸可以利用這個穩健幣,來調節自己對美元與美國國債的依賴程度。

當然,從中國大陸目前的美元外匯儲備與中國人民銀行持有的美國國債的規模來看,我構想的這個穩健幣,即便真能順利發行,其總規模也不足以吸納。

在我最樂觀的想像中,我構想的這個穩健幣,其發行總規模,大概率還是比不上USDT泰達幣的規模(600-1200億美元),更比不上未來由美國政府直接監管的美元穩定幣的總額(預估2千億。但也有人上看2萬億的;只不過,那些人是想像整個美國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與銀行、通通都會把存款或可用資金拿去發穩定幣了)。

(話說,我個人完全不認為未來的美元穩定幣,有任何可能會成長到這種規模。就算美元穩定幣真成為變成加密幣炒家用來獲利了結或停泊資金的港口,但那些資金隨時都會被抽回去炒加密幣;所以加密幣圈與穩定幣圈其實會共同競合同一個大資金池,而非兩者都能大規模增長。但本文姑且不討論這些問題)

退萬步言,即便穩健幣真能成功地從未來的美元穩定幣的圈子中,橫刀搶了一半的現金肉來分食,那充其量大概也只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的規模。

由於美元部位只佔穩健幣的發行準備的一部分(美元目前佔XDR成分大約40%左右),所以就算穩健幣真想幫中國大陸調節其對美元與美國國債的依賴,也很有可能只是杯水車薪。這點,是必須要先有概念的。

只不過,饒是如此,未來的事情誰也不敢說死。也許「未來美元穩定幣的總發行規模根本沒辦法像今天這些人吹得那麼高」,而「以人民幣計價的穩健幣又發行得比我最樂觀的想像還要順利」,則在這種情形下,穩健幣就可能可以幫中國大陸調節400-1000億美元規模的美元或美國國債;這相當於中國人民銀行目前所持有的美國國債總規模的5-13%左右。

而由於中國人民銀行目前的趨勢應該還是要長期下來穩健減持美國國債,所以穩健幣可以調節的美元或美國國債的比重可能還會上調。

無論如何,對於中國大陸而言,能夠多一個可以將美元外匯儲備直接轉換為人民幣的管道,沒甚麼壞處。

更何況,發行這樣一個穩健幣,對於已經有發行數字人民幣經驗的中國大陸而言,技術層次上的要求沒那麼高。所以在發行難度不高的情形下,多搞一個不無小補的管道,真的沒有甚麼壞處。

(話說,在我想來,發行穩定幣這類東西的最大難度,在於取得發行許可的執照,以及滿足金融監管當局的規定。加密鍊演算法、架設伺服器、養網路專線等開支,說實話,都不算甚麼。發行商大概得先自籌一定規模的資金用於發行準備,但這部分的資金壓力會越來越小,因為隨著顧客真的入金之後,發行商就可以逐步抽回之前自籌墊補的先期資金了。)



小結一下:

我所設想的這種穩健幣,雖然以人民幣計價,但它錨定的是一籃子的IMF特別提款權成分的五大法定貨幣;而且人民幣計價這點,也恰好可以沖銷其餘四大法定貨幣各自兌人民幣的匯率波動。

此外,由於人民幣與CIPS系統的整合度高,這使得入金與出金的耗時與手續費都大幅縮小。未來還可能利用本地法定貨幣的清算機制,直接以本地法定貨幣入金或出金,從而減少異幣匯兌的成本。

說實話,我個人並不認為全球對穩定幣的需求真有那麼大。最多,就是炒加密幣的一些熱錢,需要有一個可以快速入金出金的資金停泊池子備著。

但萬一我看走眼了,也就是「穩定幣真的莫名其妙大規模地、從全球現行各種銀行與金融機構、吸走了大量存款」,則在這種情形下,美元必然會實質性的大規模通膨,美元的消費力也會大規模銳減;如此一來,所有靠對美國作出口貿易而得到美元外匯儲備的經濟體,都會承受極為嚴重的損失。

所以,為了這種「萬一」,發行一個能與美元穩定幣競合熱錢的「類似穩定幣的東西」,是必要的。而我所設想的穩健幣,就能夠承擔這樣的任務。

我所設想的這個以人民幣計價的穩健幣,對於推廣數字人民幣,以及對於擴大人民幣的國際流通,其實都有正面的助益。

當然,有一說一:這個穩健幣具體能起多大的助益,要看穩健幣最終的發行規模而論。倘若穩健幣最終的發行規模實在太小,則就算真有絕對的助益,其效益也可能可以忽略不計就是了。

但,無論如何,在我想來,發行穩健幣的成本其實真的不高,而萬一前述那個「萬一」真發生了、則穩健幣也可能可以有效發揮對抗的功能。

我知道目前中資企業有四個聯盟打算在香港申請執照發行穩定幣。但我猜想,這幾個聯盟應該都還是以圈現金熱錢為目的,或者是為了「萬一穩定幣這東西未來真火了,自己不能獨漏或落後」之類的考量。

我不認為他們有任何企圖對抗或中和美國靠美元穩定幣濫發美元的戰略目的。

但我希望我對他們這幾個聯盟是看走眼了;希望他們除了「跟風炒話題好圈現金熱錢」以及「提早布局以免萬一穩定幣未來真莫名其妙火了」等考量之外,也能多考慮一下能約束美國不負責任濫發美元的戰略責任。

可惜我對他們應該不會看走眼。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