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留學相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留學相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月12日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4(20110112)

那麼,問題又回來了:「人為甚麼要選擇出國留學呢?」

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出國留學,可以帶來更多的選擇機會」。

這句話,我想在大部分情況下無疑是成立的,沒錯。

但到底所謂的「選擇機會」指的是什麼呢?

如果一個人千辛萬苦地出國留學,到最後只能在異鄉靠賣弄自己的母國背景混飯吃;

又或者,學成後施施然地挾著洋光環回國,然後驕其同胞,自甘當個殖民主洋老闆的買辦走卒;

這樣子的留學選擇,到底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當然,這一切關於留學的問題,都基於一個更根本的困境:我們的國家弱。

如果自己的國家夠強盛,誰會甘心要到國外去當別人的奴才?

然而,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才,都只想著趕緊出國去當現成的奴才,那這個國家的未來,還有翻身出頭的可能嗎?

當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涯選擇與盤算。

如果「出國留學、進而留在國外」能帶來物質與制度上的好日子可過,能帶給子孫比較好的出頭環境,我也不覺得就應該苛責這些留學生第一代。

話說到底,有魚有肉可吃,誰想將就糟糠馬料?

只不過,今天的臺灣,畢竟已經不同於六○年代。當年留學生們“想當然爾”、“理所當然”的選擇標準,今天已經不見得是圭臬了。

妻子有一個同學,是廣州人,來美國念碩士。原本他規劃要念博士,但實際來美之後,發現美國生活不見得比廣州生活好到哪裡去:

物質條件的落差不比想像大,而對照美國的失業率,廣州遍地都是就業機會,讓他現在只想趕快把學位拿到手,然後就回家與妻子、小孩團聚。

再說,人生在世,所盤算的也不盡然都只有收入好壞而已。

即便是當年大陸物質條件那麼差,也還是有錢學森這類的人物願意回國貢獻所學。(雖說他多少也是因為留在美國發展不順利,才憤而回國)

選擇留學這條路,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期望與盤算。

留學生自己所能得到的教育資源,當然是最主要的考量。而留學國的物質條件與生活水平,也都是考量之一。

對於在外成家的留學生們,子女的教育與發展,更是一大考量。

有些人胸懷壯志地出國逐夢,但最後卻在“流星夢碎”後失望地回國。(《流星夢碎》是一部真人故事改編的電影)

有些人畢業後,懷著希望地留下來,希望能在美國夢中開展出自己的事業與成就,但臨到中年,才又開始懷疑起這個此刻已經回不去了的當年的決定。

但無論如何,留學終究是都是個成本很大的決定。

最直接的機會成本與時間成本,已經不容小覷了,而出國的學雜費與旅費,更可能是一個人一生中除了房貸外最大筆的開支。

姑且撇開「知識上可能的收穫」不論,今時今日,「留學」所能帶來的收入、物質條件等效益,其實已經不見得比二十年前留學者要好到哪裡去。

面對偌大的成本,倘若出國留學所帶來的效益完全無法平衡,那作此留學決定,就實在太過不智了。

總而言之,奉勸有志留學者,最好還是先估算各種成本與效益後,再作成這個重大的決定。

「留學」,絕對可以帶來不同的視野與經驗。

然而,選擇「不留學」、「留在家鄉工作」,也可能可以帶來不同的視野與經驗。

「留學」有其美好面,但也有其醜陋面。任何「不留學」的選擇,也有其醜陋面與美好面。

夢想,不是用來“逐”的,是用來“築”的;

要築夢,就不能只看一面,而得務實評估,然後全力以赴。


====延伸閱讀====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1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2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3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3(20110112)

對於二十世代的留學生而言,留學與否,只需要考量「洋學歷是否吃香」,以及「海外閱歷是否真正豐富了人生」等問題。

但對於三十世代的留學生而言,留學在事業上的機會成本,以及之後的成家、孩子教育的問題,都是在作成決定前不能不思考的問題。

許多人留在國外發展,或是選擇讓小孩變成小留學生,幾乎都是為了要給小孩一片更廣闊的發展天空。

朱棣文、楊致遠、陳士駿,這些華裔的成功人士,幾乎都是ABC第二代,或至少也是小留學生。

對於到了二十歲才要出國當第一代留學生的人而言,頂在頭上的限制,絕對比想像中的要多很多。

畢竟,人無論才智多麼過人,在毫無背景的異地,使用著不熟稔的語言,再次從頭開始打拼起,終究都是很大的一個挑戰。

她可能得花兩倍或更多的力氣,才能達到她在母國、使用母語發展就能實現的成就。

在我所認識的留學生第一代中,(主要都是親戚,東岸、西岸、中西部都有)幾乎一輩子的事業頂峰,不過就是白人世界裡的中產階級等級。

確實,她們住著大房子,開著大車子,但許多比她們更懶惰、教育水平與才智都略差的白人,卻住著更大的房子,開著更大的車子;甚至還有開私人飛機上班者。(我就親眼看到有私有飛機跑道與停機坪的中產階級社區)

這不是華人與白人的種族差異的問題,而是「在地人」與「外來人」的資源多寡問題。

作為異鄉客,作為外來人,永遠就得承擔更多的生存成本。

而除了這些留學生自己會面臨的成本外,還有很多隱性、不容易被觀察到的成本存在。

比方說:美國人能住大房子,是因為她們的人口密度低。

美國人能開大車,是因為她們的政府會出兵搶油田。

美國景氣這麼差,還能繼續過著奢華的生活,是因為她們的政府會發外債,再狂印鈔票還債,把整個國家的債務,都轉嫁到亞洲傾美的小國去扛。

倘若把這些成本也算進去,那麼,「留學」這個決定,不僅不見得會為自己帶來多少利益,還反而可能增加了自己的母國在競爭上的阻力與障礙。

歐美大國,靠著行銷「留學」這個產業,賺了不少錢。

而亞洲國家不斷壓榨自己同胞的血汗,幫歐美大廠代工賺薄利,然後再花大錢讓子女去歐美留學消費,幫助解決歐美的失業問題。

試問,天底下還有這麼傻的事情嗎?

然而,亞洲的傻子滿地都是。

更有甚者,許多亞洲傻子不僅心甘情願地當傻子,還很“唾面自乾”把白人殖民主的「剝削」當「臨幸」,十足十的孟子良人嘴臉。


====延伸閱讀====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4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2(20110112)

聽著這群中年留學生談著她們的生活,我的腦中不斷地思考著一個問題:

「人,究竟為了什麼要放棄自己的國家,而跑去外國生活呢?」

除了少數有流浪癖的人之外,絕大多數選擇留學、進而留在外國發展的留學生,幾乎都是因為認為「留學、進而留在國外,是比較有效益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對於五六○年代的臺灣人、七○年代的大陸人而言,幾乎是個“根本沒有什麼好比較”的選擇。

畢竟,相對於物質文明發達的歐美而言,臺灣還是個貧窮的農業、初階工業社會,而大陸還更是個共黨專橫的獨裁社會。

我相信任何人,活在二三十年前的那個時間點,若有機會留學、有機會留在外國,幾乎都會作出與這群中年留學生一樣的決定。

然而,當二十年過去,當年的留學生,時至中年之後,很多的想法與抉擇,都不一樣了。

對於這些已經在美國成家的中年留學生而言,子女,幾乎是她們現在最主要的考量。

畢竟人到了中年,就算事業還有發展空間,但幾乎也都可以看見頂點長什麼樣子了。

中年人除了拼自己的退休生活與健康外,幾乎都是為了下一代的發展而活著。

這些中年留學生的孩子,多半都成了ABC第二代,除了少數還能勉強聽說中文外,絕大多數都已是“披著黃皮膚的白種人”。

每次看著她們的父母,使用不算流利的英文與孩子溝通,而孩子們又都幾乎不懂中國文化的優美與深奧,就讓我想起前陣子妻子偶然認識的一位韓國大嬸:

妻子與韓國大嬸是在公車上巧遇的。大嬸的英文並不甚好,與丈夫兩人開著小店過活。

儘管妻子與大嬸並不相熟,但妻子仍能從大嬸的表情中,感受到她的落寞與無奈。

大嬸的孩子,是ABK第二代,幾乎不懂韓文;因此大嬸只能用著破破的英文,與孩子進行交流。

可想而知,大嬸與孩子之間,很難真正瞭解到哪裡去。

我不清楚大嬸當年究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到美國,我也不清楚大嬸是否圓了她想像中的美國夢。

但我永遠記得大嬸說的那句話:「再過幾年,等孩子念完大學,我就要退休,搬回韓國去!」

因為同樣的話,我在那群中年留學生口中,又聽到了一次。


====延伸閱讀====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3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4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1(20110112)

跨年元旦之際,我和妻子拜訪了住在芝加哥的親戚一家。

由於親戚全家都是基督徒,所以很熱忱地帶著我們夫妻倆參加了他們小組的聚會。

最近幾年,我一直很關注留學的議題,因此趁著聚會的場合,向這些中年留學生問了一些心路歷程。

(所謂中年留學生, 指的是時至中年的留學生第一代, 而非中年才出國留學者)

聚會結束後,我們夫妻倆也與親戚夫婦夜談了許久。

雖然與會者都是中年基督徒及其子女,但全部都是來自兩岸三地的華人留學生(臺灣人與大陸人大約一比一);多半都是來美留學,畢業後就留在美國成家立業者。

這些中年留學生,大多都是專門技術工作者。有工程師、大學教授、會計師與實驗室取向的醫師。

(外國醫生要考美國執照的難度高, 而且考到執照後,要從頭熬菜住院醫師一次, 之後也多半只能在華人社區開診所。 所以有很多華人醫師都是來美作醫學研究,而非行醫)

大部分的中年留學生,都住在有著ville字尾的美好中產階級社區;

獨棟房屋裡,有鋪滿地毯的地下室,有堆放除草機與工具的車庫(甚至雙車庫)。

他們大多開RV休旅車,一年帶著家人去外地滑雪兩至三次。平常家人之間的談話,幾乎不脫小孩與社區鄰居的話題。

幾乎完全就是那種《真愛旅程》中所描繪的美國生活。然而,這些中年留學生,其實內心並不真的覺得幸福。

前幾年,時值美國金融海嘯與次房風波的不景氣難關,這些中年留學生,每天都得戰戰兢兢地辛苦工作。

儘管工作時數不比亞洲的同行多,但美國的企業,裁員減編砍預算,從來不手軟。

所以這些負擔家庭經濟責任的中年留學生們,每天都很擔心自己被砍頭。

因為在此偌大的北美大陸上,他們除了自己手中的這份工作,別無可依靠的資源。

有一位不幸被“精簡”掉的中年留學生,為求生存,只好遷就著不理想但卻是僅有的選項,每天開著兩三個小時的車通勤。

每天五六點起床,十一二點才回到家,這在亞熱帶的臺灣,都已經是很辛苦的事了;何況是在冬天長達半年、八點才天亮的中西部。

但這位中年留學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咬牙撐了一年,直到最近才找到另一份較為理想的工作。

另一位中年留學生,家庭和樂安康,但卻因為長年積勞成疾,最近心臟病發,動了兩次刀。


====延伸閱讀====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2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3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4

2010年10月24日

關於〈美失業率高,5千博士當工友〉雜談(20101025)

現在美國失業率很高很高,我真的不曉得,為甚麼還有那麼多臺灣年輕人,滿腦子就想著「去美國留學」!!

基本上,除非能拿到全額獎學金,不然,留學之路,多多少少都會花到自己的錢(儲蓄、親友資助或借貸)。

但說實話,就算真能拿到全額獎學金,買車、買書、返鄉探親,這些費用加一加,其實也很難說不會花到自己的錢。

更不要說留學的機會成本了。

所以,除非是:

1.很確定自己“不出國留學,得不到必要的知識”、

2.很確定“出國拿學位,真有助於找到原本找不到的工作”、或是

3.很確定“洋學歷真能幫助加薪”,

不然,我真的不知道出國留學要幹麼。

圓夢?想圓夢,也得先知道自己的夢到底是什麼啊!

想要體驗國外生活?那觀光幾個月,或是觀光打工一陣子,都可以得到類似經驗,而且便宜很多。

想要增進英文能力?如果是為了考試,那去南陽街補習,效果還好一些。如果是為了增加字彙量或閱讀能力,那不如每天上NY Times讀社論。

出國唯一能增加的英文能力,大概只有聽與說,尤其是說;但如果有過交換學生、旅遊打工,或是三個月到半年的短住經驗,基本上就已經能打破聽說的門檻藩籬了。

剩下的,就只有「增進內容深度」的問題。然而,出國留學並不會增進內容深度,

多讀reading、多讀百科全書、多思考、練習表達,才是唯一的關鍵。

但很遺憾地,對於我們這種外國人來說,「使用英文學習知識」的效率,絕對比「使用母語學習知識」來得差很多。

因此,除非是中文世界很欠缺的知識(例如英美文學),或是臺灣所不能及的專業領域(例如高科技),或是只有國外才有的實務經驗(例如社工或社福政策),不然,為了得到那些知識,出國留學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都是相當不成比例的。

正因為出國留學有著這麼高的成本,所以大家都應該要審慎思考出國留學的效益問題。

沒想過划不划算的問題就出國,等畢業後才懊悔萬分,怪誰?

「來台大、去美國」的年代早就過去了。

奉勸滿腦子出國夢的人,請先作好幾個功課:

1.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大部分的工作,並不需要碩士學歷,更不需要博士學歷;就算真有工作需要碩士以上的學歷,也不一定非急著現在取得不可。老美有很多人,都是工作幾年後,才又回學校念書的。

2.仔細計算自己出國留學所要承擔的實質成本(金錢與時間)與機會成本。

3.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尤其,請務必自己先出社會賺錢一陣子之後,再來決定是否出國;畢竟花自己攢下的辛苦錢,會很明顯地“有感覺”!!

4.最後,在作成決定前,請務必再三思考出國留學的效益。現在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洋學歷的光環已經沒那麼吃香了。

美國已經走下坡了,而且未來只會繼續惡化而已。倘若出國(尤其留美)無法留在國外,最終還是得回臺灣找工作,那多花幾百萬拿個洋學歷,是否真的划算?這個問題真的需要好好思考。

就算家裡有錢,花得起幾百萬,倘若花錢念一個自己不需要的洋學歷,或甚至連學歷都沒拿到,那這除了把錢白白送給代辦業者、國外學校跟房東等商人,貢獻美國的商業繁榮外,到底換到了什麼?

為何不把錢留著讓父母養老?或是幫助社會上很多貧苦的人?或至少把錢花在臺灣社會,創造同胞的就業機會,這也不錯啊!!

我不否認,出國留學確實可以得到一些知識,也能開一些眼界,更可以提供一個磨練自己的機會;

但當兵、游五千、跑36公里、練鐵砂掌,這些都能提供“磨練”的機會啊!!那為甚麼我們平常沒想到用這些方式來磨練自己,卻認為「花幾百萬出國留學」才算是磨練到自己?

出國念書,能得到:1.國外生活的體驗、2.知識,與3.洋學歷。除此之外,不多也不少。

這三者,除了洋學歷這點外,另外兩點都可以有更划算的方式得到類似效果的方案。

在作成出國留學的決定前,還請審慎三思!!

2010年7月18日

關於「使用英文名字的目的」雜談(20100718)

究竟華人應該取洋名?還是直接拿中文名字音譯?這個爭論很多年前就有了。

取洋名的最大好處,就是老美比較不會念錯。

此外,取洋名也比較能融入美國社會。(如果英文能好到一定程度,或許就會被當地人視為ABC般地接受)

保留音譯名的最大好處,就是忠於自我,保存自我認同。

坦白說,這兩派都有支持者,其論點也都有可取的理由。

我個人的想法是:

如果中文音譯名的音節短,每個音節的字母又不多,其實使用音譯名就好了;因為老外念錯的機會少很多。

倘若中文音譯名的音節多,或是有幾個音節字母很多(尤其是一個音節有好幾個母音的情形),那不妨去找本大一點的字典,然後從後頭常見的英文名字中,挑選發音與中文音譯名接近的名字來用。

我個人很反對出國後,還繼續使用「中學時代取的英文名字」。

因為這種名字多半都是隨機取的,或至少未必有特別意義;

一個沒有對於自己而言,不存在特殊意義的名字,其實沒有任何使用的必要!!

名字代表其人。

父母幫小孩取名,除了算筆劃外、遵守宗族輩份行號外,也會考慮對小孩的期許,或是有紀念的意思。(郭靖、楊康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點,就連歐洲人或美國人也不例外。

中文名字是長輩取的,自己沒有置喙餘地,就別提了。

但出國後的名字,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所以千萬別隨便亂取,必須要在好念、有意義、具有個人特色三個原則中,找尋平衡。

自從大陸發展出漢語拼音之後,大陸人出國,幾乎都直接使用拼音音譯名了。

即便是早期使用威妥瑪拼音者,也有許多華人是根據廣東話的發音來轉寫音譯名。

可見,名字還能反映一個人的出身背景;亂取英文名字,只會把這層社會聯繫切斷而已。

除非是真的很討厭中國文化,真的很希望變成美國人,不然我看不出有什麼非要切斷這層社會聯繫不可的理由。

(早期有不少留學生,或是香港人,非常瞧不起自己母國的文化,一心只想變成外國人,所以很堅持一定要取洋名,而且還常以有洋名自豪!!

這幾年華人的經濟、社會地位稍微有所改善了,所以這種媚外的現象就稍微減少了一點。)

坦白說,除非是小留學生,而且留在美國二三十年以上,不然,即便是旅美多年的院士級學者,其實在日常生活上,也未必就能真正融入當地社會。

這是個不可能改變的文化隔閡現實。

不能改變,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Different, but equal!!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要有點自信,不用動不動就自我文化被殖民!!

總而言之,無論音譯名還是洋名,出國前,最好一定要把英文名字取好。決定了之後,就不要再換了。

因為無論是論文credit的計算,或是文憑的紀錄,這些東西上頭的名字,最好都要一致,不然損失的可就大了。

隨便亂取名字,只會讓自己原本可以累積的credit白白流失而已。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