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華人應該取洋名?還是直接拿中文名字音譯?這個爭論很多年前就有了。
取洋名的最大好處,就是老美比較不會念錯。
此外,取洋名也比較能融入美國社會。(如果英文能好到一定程度,或許就會被當地人視為ABC般地接受)
保留音譯名的最大好處,就是忠於自我,保存自我認同。
坦白說,這兩派都有支持者,其論點也都有可取的理由。
我個人的想法是:
如果中文音譯名的音節短,每個音節的字母又不多,其實使用音譯名就好了;因為老外念錯的機會少很多。
倘若中文音譯名的音節多,或是有幾個音節字母很多(尤其是一個音節有好幾個母音的情形),那不妨去找本大一點的字典,然後從後頭常見的英文名字中,挑選發音與中文音譯名接近的名字來用。
我個人很反對出國後,還繼續使用「中學時代取的英文名字」。
因為這種名字多半都是隨機取的,或至少未必有特別意義;
一個沒有對於自己而言,不存在特殊意義的名字,其實沒有任何使用的必要!!
名字代表其人。
父母幫小孩取名,除了算筆劃外、遵守宗族輩份行號外,也會考慮對小孩的期許,或是有紀念的意思。(郭靖、楊康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點,就連歐洲人或美國人也不例外。
中文名字是長輩取的,自己沒有置喙餘地,就別提了。
但出國後的名字,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所以千萬別隨便亂取,必須要在好念、有意義、具有個人特色三個原則中,找尋平衡。
自從大陸發展出漢語拼音之後,大陸人出國,幾乎都直接使用拼音音譯名了。
即便是早期使用威妥瑪拼音者,也有許多華人是根據廣東話的發音來轉寫音譯名。
可見,名字還能反映一個人的出身背景;亂取英文名字,只會把這層社會聯繫切斷而已。
除非是真的很討厭中國文化,真的很希望變成美國人,不然我看不出有什麼非要切斷這層社會聯繫不可的理由。
(早期有不少留學生,或是香港人,非常瞧不起自己母國的文化,一心只想變成外國人,所以很堅持一定要取洋名,而且還常以有洋名自豪!!
這幾年華人的經濟、社會地位稍微有所改善了,所以這種媚外的現象就稍微減少了一點。)
坦白說,除非是小留學生,而且留在美國二三十年以上,不然,即便是旅美多年的院士級學者,其實在日常生活上,也未必就能真正融入當地社會。
這是個不可能改變的文化隔閡現實。
不能改變,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Different, but equal!!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要有點自信,不用動不動就自我文化被殖民!!
總而言之,無論音譯名還是洋名,出國前,最好一定要把英文名字取好。決定了之後,就不要再換了。
因為無論是論文credit的計算,或是文憑的紀錄,這些東西上頭的名字,最好都要一致,不然損失的可就大了。
隨便亂取名字,只會讓自己原本可以累積的credit白白流失而已。
2010年7月18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在這篇長文中,我回顧了最高法院刑事庭174個案子,以確認我國法官在實務上對合意搜索的判斷原則。 其實,我國法官其實並不是完全對於「合意搜索」完全陌生或無知,因為它本來就是第一線執法人員很常使用的手段;在這點上,我國與歐美各法治國並無二致;而且也早就針對其中「權利保障」及「程序...
-
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