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華人應該取洋名?還是直接拿中文名字音譯?這個爭論很多年前就有了。
取洋名的最大好處,就是老美比較不會念錯。
此外,取洋名也比較能融入美國社會。(如果英文能好到一定程度,或許就會被當地人視為ABC般地接受)
保留音譯名的最大好處,就是忠於自我,保存自我認同。
坦白說,這兩派都有支持者,其論點也都有可取的理由。
我個人的想法是:
如果中文音譯名的音節短,每個音節的字母又不多,其實使用音譯名就好了;因為老外念錯的機會少很多。
倘若中文音譯名的音節多,或是有幾個音節字母很多(尤其是一個音節有好幾個母音的情形),那不妨去找本大一點的字典,然後從後頭常見的英文名字中,挑選發音與中文音譯名接近的名字來用。
我個人很反對出國後,還繼續使用「中學時代取的英文名字」。
因為這種名字多半都是隨機取的,或至少未必有特別意義;
一個沒有對於自己而言,不存在特殊意義的名字,其實沒有任何使用的必要!!
名字代表其人。
父母幫小孩取名,除了算筆劃外、遵守宗族輩份行號外,也會考慮對小孩的期許,或是有紀念的意思。(郭靖、楊康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點,就連歐洲人或美國人也不例外。
中文名字是長輩取的,自己沒有置喙餘地,就別提了。
但出國後的名字,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所以千萬別隨便亂取,必須要在好念、有意義、具有個人特色三個原則中,找尋平衡。
自從大陸發展出漢語拼音之後,大陸人出國,幾乎都直接使用拼音音譯名了。
即便是早期使用威妥瑪拼音者,也有許多華人是根據廣東話的發音來轉寫音譯名。
可見,名字還能反映一個人的出身背景;亂取英文名字,只會把這層社會聯繫切斷而已。
除非是真的很討厭中國文化,真的很希望變成美國人,不然我看不出有什麼非要切斷這層社會聯繫不可的理由。
(早期有不少留學生,或是香港人,非常瞧不起自己母國的文化,一心只想變成外國人,所以很堅持一定要取洋名,而且還常以有洋名自豪!!
這幾年華人的經濟、社會地位稍微有所改善了,所以這種媚外的現象就稍微減少了一點。)
坦白說,除非是小留學生,而且留在美國二三十年以上,不然,即便是旅美多年的院士級學者,其實在日常生活上,也未必就能真正融入當地社會。
這是個不可能改變的文化隔閡現實。
不能改變,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Different, but equal!!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要有點自信,不用動不動就自我文化被殖民!!
總而言之,無論音譯名還是洋名,出國前,最好一定要把英文名字取好。決定了之後,就不要再換了。
因為無論是論文credit的計算,或是文憑的紀錄,這些東西上頭的名字,最好都要一致,不然損失的可就大了。
隨便亂取名字,只會讓自己原本可以累積的credit白白流失而已。
2010年7月18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
-
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