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kish,不是wonky。
有些人認為:語言是活的,所以字典上的意思不一定與俚語一樣。不過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理由有二:
一、大部分的俚語或非正式用法,字典上都會標注,以免語言學習者誤學不適當的表達方式。
我在查wonky這個字的時候,確實有看到字典承認它在美國俚語中有「書呆子」的意思;但我查了二十幾個字典與字源書,這樣說的卻只有一個,而且只有短短一行。倘若wonky真的在美國俚語上等同於wonk,不該在二十幾個字典中只有一個這樣說。
畢竟,俚語雖然是口說的東西,但若沒有太多人這樣說,它就只會是「錯誤」,而不是「俚語」。反之,如果有很多人都這樣說,大型一點的字典都會收錄這樣的用法。
必須說明的是:專門收錄英語俚語的Urban Dictionary,並沒有提到wonky有「書呆子」的意思;它反而提到了街頭黑話會用wonky來指涉軟性毒品K它命(ketamine)或一種發源於倫敦南部的、結合電音與雷鬼的音樂文類。也有人用wonky來形容吸了大麻後全身酥軟的感覺,或是陽痿不振的窘態(有時也直接指涉男性性器官本身)。除此之外,也有人用wonky來指涉男同性戀者,或是喜歡打扮成白人中產階級的黑人。
無論如何,我除了前述的孤例之外,完全沒有在別的字典或俚語字典中,有看到wonky有「書呆子」之意。
二、語言雖然是活的,但其演化並不是沒有軌跡可循的。所以,要想判斷一個字的正確用法,最好是回去看它的字源。
英語的來源很多,所以不是每個長得很像的字,都必然是來自同樣的字源。wonky這個字的字源為何?這點眾說紛紜。常見的說法是:wonky是wanky的同音轉寫,源於wankle這個方言轉寫,也就是中世紀英語與蘇格蘭語的wankel,是古英語wancol的變形,原意為「不穩定」。
所以wonky這個字可能源於原始印歐辭根的weng,是「彎曲」的意思;或是wak、wank、wek、wag、weg,是「搖擺」、「傾斜」、「不穩定」的意思。
與wonky類似的字有很多,例如古高地德語的wanchal是「不穩定」或「浮躁」的意思;德語的Wankelmut是「浮躁」、「不一致」或「躊躇」的意思;蘇格蘭語的wankle是「搖擺」或「不穩定」的意思;荷蘭語的wankel是「振動」或「搖擺」的意思;丹麥語的vanke則是「徘徊」或「迷路」的意思。
此外,wonky可能與Wenchel這個男生名有關,原意是「居於水邊者」,但同時也有「奴隸」或「奴僕」的意思,因為它源於古英語的wencel,是古英語wancol的轉寫,原本是「不穩定」的意思,但後來則有「弱者」的意思;例如古挪威語的vakr是「弱者」的意思,而原始日耳曼語的wankila則是「無助」或「脆弱」的意思;wencel後來更指涉為「擁有雙重性器官的兒童」。
因此,在英國的俚語裡,wonky有「瘋子」或「笨蛋」的意思。
在我查到的字典與字源書中,有一本特別提醒:千萬不要把wonky誤以為是wonk的形容詞,因為前者比後者有著強烈出許多倍的貶義程度。此外,wonky有著豐富且悠久的字源,這點是wonk所沒有的。
wonk這個字大約成形於1950年代,指涉了「陰柔的男性」,所以是突顯其「脆弱」或「不可靠」的意思。大部分字典認為wonk這個字是美國人口語上把wonky縮短後取其「孱弱」之意的新字。
美國人對wonk的用法,可能是受到英國人的影響,因為英國水手在1930年代時,在俚語上會用wonky來稱呼「水兵學校的學生」或「第一次出海的菜鳥」。英國水手對wonk的用法,可能是取其「柔弱的男性」之意,但也可能是取「只會讀死書、但沒有實際經驗」的意思。另外,在澳洲俚語中,wonk有「男同性戀者」的意思。
今日美國俚語常見的wonk,成形於1980年代,大致上跟nerd、dweeb、geek差不多意思,指的是「非常執迷於鑽研某一門領域的人」,或是「用功到可笑程度的學生」。1990年代後,wonk這個字開始用於形容柯林頓政府中「負責幫政務官草擬政策、尤其喜歡鑽研技術性細節的學者專家」(policy wonk)。
此外,也有人認為美國俚語的wonk可能源於wank這個字,大約成形於1970年代;wank指的是「可鄙的雜碎」或「垃圾」(指品質低下),後引申指涉「微不足道的小人」,但它更常見的意思是「手淫」(動詞名詞同形)。
由此可知,與其說wonky這個字是從wonk演化而來,不如說是相反情形;因為wonky可溯及古英文,但wonk卻只可溯及1930年代。
看起來,這裡頭字源的軌跡很清楚:這個字原先指涉的是「彎曲」;後來是「搖擺」或「傾斜」;再來是「徘徊」、「躊躇」與「不穩定」;之後是「脆弱」或「瘋子」;更被用來指涉「陰柔的男性」、「擁有兩重性器官的兒童」或「男同性戀者」;其後被英國水手用來嘲笑「菜鳥」;最後則被美國人用來嘲笑「書呆子」。
另外,有人認為wonk這個字可能來自於中國人對狗叫聲的擬聲詞「汪」:英國水手在中國學到了這個字,然後用來稱呼自己人中的菜鳥。
更有人認為wonk這個字來自於Roald Dahl 1964年小說中的角色,也就是巧克力冒險工廠的廠長Willy Wonka。
無論如何,不管是wonky或wonk,它們都不是很正面的意思。由於wonky幾乎不可能有「書呆子」的意思,所以倘若這不是《時代》雜誌的撰稿人筆誤或記錯,那就是撰稿人故意在蔡英文那篇專訪中玩了雙關語:先用wonky指涉蔡英文的搖擺、空心與不穩定,然後故意誤導讀者,讓讀者以為說的是wonk,所以才會接上後半句描述蔡英文一邊喝早餐咖啡一邊討論保護主義。
在我看來,撰稿人故意酸蔡英文的成份居多;因為如果真的要表達蔡英文是書呆子或學者專家的意思,同義詞非常多,根本不需要扯到wonky。就算是policy wonk,其實指的也不是什麼高格調的雅痞,而只是腐儒匠氣味濃厚的中低階小官。
吱吱能譯出「有品味、好學不倦的學究」這層意思,真是讓我又一次地驚嘆著生物界演化的奧妙。
----
再談一下wonky這個字。
之前談過了wonky的字源(參見 https://plus.google.com/u/0/+LinPepsi/posts/5XzF8VZANQ9 )。從字源學的角度來看,wonky完全沒有等同於wonk(書呆子,名詞)或wonkish(wonk的形容詞)或由policy wonk(執著於政策細節的技術官僚,這是於1990年代由wonk這個字衍生出的新詞)的意思。
「wonky=wonkish」的用法,我在幾乎所有字典上都沒看到。也許可能存在某些母語人士會如此主張,但我更寧願相信那只是少數,至少,這種人的人數少到過去的20年來的英語語言學者完全不曾將這樣的用法放入正式的字典之中。
若從字源學來看,wonkish與wonk之所以會有書呆子的意思,絕對跟英國水手用此稱呼船上菜鳥有關;但英國水手的用法也好,美式書呆子的用法也好,指涉的都是「勤奮讀書到荒謬的程度、但欠缺真實經驗」的意思,不然就是「陰柔或無能的男性」的意思。
有些人主張有「wonk=執著細節」這種用法。首先,我同樣在字典上並沒有看到有這種用法。wonk的意思很清楚,就是 "勤奮用功到了荒謬程度" 或 "只知死讀書" 的書呆子或宅男,所以本身並沒有「執著細節」的意思。宣稱有「wonk=執著細節」這種用法的人,我想是把wonk跟policy wonk兩者劃上等號了;但在字源學上,wonk這個字成形於1970年代,而policy wonk這個字則成形於1990年代,兩者之間從來不曾發展出可相互替代或同義詞的關係。
「wonk=policy wonk」其實是很奇怪的用法,因為policy wonk是從wonk這個字延伸出來的新詞,屬於特殊用法。所以wonk不必然能視為是policy wonk的簡稱;正如同我們不會把worm(蟲)視為是book worm(書蟲,引申為喜好讀書或甚至只會死讀書的人)的簡稱一樣。
policy wonk是把policy(政策)與wonk(書呆子)兩個字結合之後所創的新詞,意思指的是「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協助政務官或政治人物研擬方案的事務性官僚;而這類人雖然有著專門的知識,但通常會很執著於法條或方案中的技術性細節」。這個字是1990年代美國媒體創出來形容柯林頓政府的新詞,所以自始就是專指「技術性官僚或學者專家」,而非任何「書呆子」;因此,若要用policy wonk去形容校園中的書呆子,那絕對是一種誤用。
至於說要把wonky拿來形容policy wonk,則那更是一種誤用。
我自己也算是個靠寫中文字討飯吃的人。但我自己仍然難免也會有寫白字或錯用成語字詞的時候。我當然是中文母語人士,而我也是文字工作者,但這兩者的結合不代表我的文字就不會犯錯。不是說母語人士就不會犯錯。任何通假字,最初都可能只是起源於少數人的「誤用」。
雖然「誤用」不代表「不可能變成母語人士用法的一部分」,但關鍵在於「有沒有很多人這樣用」。比方說,long time no see絕對是一種不合文法的「誤用」(misuse),而且很可能來自於1840年代的旅美粵工的洋涇濱英語。但當這種「誤用」越來越常見後,它就會被視為是一種「俚語」(slang)或是一種「非正式用法」(informal usage)。只不過,這並不是隨便誰都可以說了算;因為說到底,其實並沒有多少人能夠每天統計哪些詞語現在有多少母語人士使用著。最適合用於判斷一個詞語「是否常用」的標準,不是根據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而是根據由母語語言學者編纂的字典。比方說,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至少在1900年代就已經被收入正式的字典之中。
換句話說,倘若語言的某一用法並不見於大部分的字典之中,則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它目前還只停留於「誤用」的階段,而還不到「非正式用法」或「俚語」。
語言是活的,但語言的「活」並不是毫無章法或漫無軌跡可循的。比方說rain check(改次再約)這種用法是從「棒球賽因為遇雨停賽、而允許球迷憑原門票的票根再次進場」的典故而來,所以rain check就是rain check;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rain=rain check」或「check=rain check」的用法。
另外,有些人在一些美國的政治評論性文章中,看到了人家使用wonky這個字來形容政客、官僚或學界菁英,因此宣稱這就是支持「wonky=policy wonk」用法的證據。但我不是很認同這樣的觀點。
對於這些人所引用的所謂支持「wonky=policy wonk」之 "證據" 而言,我並不認為文中的wonky應該翻成「執著細節」、「技術官僚」或「學究」。在我的理解,這些文章對wonky的用法,其實若從「wonky=彎曲、遠離核心、歪斜」原始意義來理解,我以為若把wonky翻成「繞來繞去」、「繁瑣曲折」、「避重就輕」、「花言巧語」或甚至是「好掉書袋」(要看上下文而決定),則在文意或語氣上幾乎完全都通。所以我並不認為這些文章對wonky的用法可以算是支持「wonky=policy wonk」的證據。
若真要說有「wonky=policy wonk」這種用法存在,則下面三段論必須要同時成立:
a. wonk=policy wonk
b. wonkish = wonk的形容詞 = policy wonk的形容詞
c. wonky=wonkish
如此,所謂「wonky=policy wonk」的用法才能成立。
誠如面舉過的「worm <> book worm」與「rain或check <> rain check」的兩個例子那般,wonk不必然能視為是policy wonk的簡稱。所以a.一定不成立,而b.則不一定成立。
關於c.的「wonky是否可視為wonkish的同義字?」或「wonky與wonkish這兩個形容詞能否互換代用?」等問題,我特別請教了我一個英語母語人士朋友。我這位朋友是澳洲人,但她(隱其性別)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定居與工作已經幾十年了,所以對於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都有深刻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她是英美文學系的博士,學術專長是「中世紀英語」,而且她長期靠教英語母語人士寫作為生(至少有十幾年的經驗)。所以我相信她的專家意見,應該會比很多一般所謂 "母語人士" 更具有權威性一點。(我本身是中文母語人士,而且也算是個文字工作者,但我可不敢說我對於中文成語的使用與認識一定能有什麼權威性的專家見解)如果想要駁斥我這位朋友的見解,或許最好還是引用別的具有英美文學或英語語言學等學術背景的英語母語人士的專家意見、才會比較有可信度一些。
據她所言:wonky是個很負面的字眼,指的就是「出格」(out of alignment)或「不平衡」(unbalanced)的意思;反過來說,wonkish指的則是「書呆子氣的」。
然而有兩點是她特別強調的。
第一點:她不否認在美國的「政治評論性文章」這種語境中,有些作者會用wonkish來表達類似policy wonk的意思。然而,這些作者是用wonkish這個形容詞來表達了一種類似policy wonk的形容詞的意思,而非直接拿wonk這個名詞來表達policy wonk這個名詞的意思。(這點就是許多宣稱在美國政治評論文章中找到了大量支持「wonky=policy wonk」用法者的誤解之處:真正可以用來形容類似policy wonk之意思的,是wonkish,不是wonky!)
在「政治評論性文章」這種語境中,wonkish通常指涉了「看似重視瑣碎細節,但其實完全罔顧真實」的意思,而非policy wonk「執著於政策細節的技術官僚」的原意。
且引一段文章來說明一下這類的用法:
---開始----
He is a #wonkish# man with a raft of proposals. He mentions a $500 income tax credit and a plan to give every American six paid sick days each year. He would extend the federal Family Medical Leave Act to cover any firm with 25 or more employees. He is aware that such talk will not pay Ms. Hummel's gas bill. A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shows that women who use the Family Medical Leave Act suffer long-term loss of wages and promotions. Ms. Paweski said afterward, "I'm not sure a $500 tax credit does the trick."
他(按:指歐巴馬)是一個#夸夸其詞#的人,總是有著滿口袋的瑰麗改革方案。比方說,他提到了500元的所得稅扣除額方案,以及提供每人每年六天有薪病假的政策,並主張要將《聯邦家庭病假法案》擴大適用於任何雇用超過25人以上的公司。但其實他知道這樣的海口空言並不能真正替杭牟小姐付油錢;因為正如同愛荷華大學的一個研究指出,依循《聯邦家庭病假法案》而申請病假的婦女,其實都得承受著在薪資與升遷上的長期不利困境。所以正如後來另一位帕維斯基小姐說的:「我不確定五百元的所得稅扣除額能有什麼用處」
[...]
Back at the Flying Star Cafe, the candidate points to 23-year-old Eirinn Sanchez. "You're a very charismatic person," she says, "and I've bee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way that people react to you just one-on-one." "Politicians," she adds, "generally suffer from a lot of talking-mouth syndrome."
回到飛星咖啡館,歐巴馬(按:時為總統候選人)面對廿三歲的桑茄思。她說:「我一直在注意人們在與你進行一對一談話的反應,你是個非常有領袖魅力的人。」但她補充說:「政客通常都有著滿口空話的毛病。」
Mr. Obama squints and offers a tentative "Uh-huh."
歐巴馬斜看了一眼,試探性地「嗯哼」一聲。
"How do you keep true to the things you say?" Ms. Sanchez says.
桑茄思小姐問:「你如何能誠實面對你自己所說的承諾呢?」
Mr. Obama closes his eyes. He begins with the familiar markings of his life, his work as a community organizer and a civil rights lawyer. He talks of ignoring vanity.
歐巴馬閉上眼睛。他開始談起了他標誌性的生活:扮演一個社區的組織者及一個人權律師。他滿是虛榮與無視態度地開始說著。
[...]
Fifteen minutes later Ms. Hummel picks up her bag. She would like health insurance but she cannot find a penny. "I'm terrified to commit to insurance," she says. "We've got nothing extra."
十五分鐘後,杭牟小姐拎起了她的包。她想要擁有醫療保險的保障,但她其實沒有任何錢可以支付。她說:「我已經被扛保險的壓力給嚇死了,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多餘的能力了。」
(參見 http://www.nytimes.com/2008/06/29/us/politics/29notebook.html )
----結束----
在這段引文中,作者使用了wonkish來形容歐巴馬。首先作者說歐巴馬喊出了許多政策口號,但後來卻強調這些政策口號其實對於改善選民處境並沒有太多實質幫助。當許多選民為歐巴馬的雄辯魅力所折服時,歐巴馬其實與那些只關注自己真實困境的選民很遙遠:當歐巴馬談著自己的人權律師生涯時,選民卻連負擔最起碼保險的能力也沒有。
在此姑且不討論歐巴馬究竟是怎樣的人。但這段引文作者的意圖很清楚:歐巴馬很能提出各種各樣的政策方案來說嘴,但這些被歐巴馬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的政策方案,卻一點也沒有辦法解決真實世界中選民的困境。
如果我們把這段引文中的wonkish翻成「書呆子似的」、「好掉書袋的」或「執著於政策細節的」,則我們對整篇文章的理解便會完全錯誤。很顯然,這邊的wonkish用法,是作者在萃取了policy wonk「愛談很多政策細節」此一表意元素後,才用以表達「言之灼灼、但實則空心無比」這點。
且引另一段文章來說明wonkish的同類用法。
----開始----
For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the recent forays into a more public role have been something of a delicate dance. The elder Bush has told U.S. News in the past that he did not want to be very visible, out of deference to his son, the current president. "Hell," he said, "I'm out of it," adding that "I don't need to complicate the life of the president." But he will take on missions when his son asks, as he has in regard to hurricane relief and an earlier joint effort with Clinton to help tsunami victims. Clinton's objectives, by contrast with other ex-presidents, are sweeping. "Carter is more hardscrabble and missionary in approach," says historian Douglas Brinkley. "He will spend a week sleeping on a cot in Togo or Zimbabwe and working directly to dispense medicine for Guinea worm.
對於老布希而言,他最近開始重回公眾視域的突發行為像是一種纖細的舞步。老布希告訴《美國新聞》說,過去他其實並不希望太過顯眼,而盡量尊重擔任現任總統的小布希。他補充說:「嘿!反正我已經脫離了那種需要過著複雜生活的總統角色。」但他表示,只要小布希提出請求,他必然義不容辭地承擔一切使命;正如同他現在參與卡崔娜風災的賑濟工作,及先前與柯林頓攜手合作為南亞海嘯難民賑災的工作一般。相比於其它幾位卸任元首而言,柯林頓的目標則總是宏大無比。「卡特總是選擇承擔走進那些貧脊地區承擔起較為艱苦的使命」歷史學者彬克力說:「卡特將前往多哥或辛巴威等前線,親自睡在簡陋小床上一周,並直接參與分發防治幾內亞線龍蟲病的藥物。」
Clinton is taking a more #wonkish# view on how to deal with world questions. He wants to create a new position for himself and be a sort of global gadfly. There is endless speculation in political circles that Clinton's dream job would b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He tells friends it's a fascinating idea, but he doubts it could ever happen because of anti-American resentment worldwide.
對於該如何處理世界問題,柯林頓正懷抱著#虛浮夢幻#的觀點。他本人則希望在世界舞台上創造出一種烏鴉角色的位置。在政治圈中,柯林頓有著無止盡的投機妄想,比方說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就是其一。他告訴朋友說,這是一個迷人的想法,但他總憂慮他這樣的期待最終會因為全球性的反美憤恨而落空。
As always, Clinton's interests and his desire for visibility know no bounds. After quadruple heart bypass surgery in September 2004 and follow-up surgery last March, he called attention to his experience to promote regular exercise and better nutrition. Now he preaches against the dangers of obesity.
一如往常地,柯林頓對追求能見度與掌聲的興趣與欲求總是沒有極限。經歷了2004年9月的四重心臟繞道手術,以及去年3月的後續手術後,柯林頓將自己的關注焦點轉往推廣常態性運動與改善營養等主題。現在,他則改開始倡議對抗肥胖症的新話題。
(參見 http://re.clintonfoundation.org/page.aspx?pid=476 )
---結束----
在這段引文中,作者首先介紹了〝卸任後不喜歡在公眾視域中出風頭、但只要國家需要則自當義不容辭〞的老布希,以及〝為了從事公益事業而不惜遠赴貧鄉前線,一邊忍受惡劣的居住環境,一邊親自參與發給或施打藥物的工作〞的卡特;然後話鋒一轉地說柯林頓卸任後的目標與這兩位大不相同。作者強調:對柯林頓而言,他想出鋒頭地去當聯合國秘書長,但卻又輕易放棄了此一念頭,因為已經認定全球都存在著強烈的反美情緒。此外,柯林頓因為自己動了手術之後,開始轉而關注起持續運動與健康飲食等議題,後來又轉而倡議防治肥胖的議題。
顯然,作者試圖將柯林頓描述成一個〝只喜歡唱高調、打嘴泡,但不像老布希與卡特那樣喜歡幹實事〞的卸任總統。
如果我們又把這段引文中的wonkish翻成「書呆子似的」、「好掉書袋的」或「執著於政策細節的」,則我們對整篇文章的理解也會完全錯誤。這邊wonkish的用法,同樣也是作者在萃取了policy wonk「愛規劃很多華麗的空口目標」此一表意元素後,才用以表達「實則空心無比」這點。
這種「使用wonkish來萃取policy wonk某一面向之表意元素」的作法,嚴格說起來並不是對policy wonk的「誤用」,因為在「政治評論性文章」這種語境中,policy wonk這個字本來就不是中性的,而更是貶義的。
比方說,在《華盛頓郵報》首席特派員Dan Balz前幾天的一篇文章中,他便同時用了policy wonk來談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
----開始----
Though of different parties and different philosophies, Clinton and Bush certainly shar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are unabashed policy wonks. At Clinton headquarters, policy meetings with the candidate are blocked out in hours, not minutes. Bush, asked the other day to explain how he would achieve one of his big goals, responded, “How much time you got?"
儘管黨派與執政哲學迥異,柯琳頓與傑伯布希顯然共享了一個特質:她們都是忝不知恥的政策學究。柯琳頓總部內的政策會議經常一開就是數小時;而當記者要求傑伯布希闡述他如何達成他宏觀的政策目標時,傑伯布希則反問記者「你有多少時間可以聽我談?」
The two candidates obviously have specific vulnerabilities unrelated to questions about their policy agendas. For Clinton it is the questions about honesty, trustworthiness and personal accessibility. For Bush, it is the resistance to his candidacy that comes with his family name and with perceptions that his conservatism is too squishy for some in his party. But both candidates say they are determined to make their campaigns about ideas and the policies to back them up.
這兩位候選人顯然都有著若干與政策議程無關的特定弱點。柯琳頓的弱點在於誠信、可信任性與高高在上的人格特質。傑伯布希的弱點在於兩位父兄總統的陰影及在捍衛黨內保守派立場時不夠強硬。但柯琳頓與傑伯布希都宣稱已決定以理念及政策為後盾地來打這場選戰。
[...]
But if the two are steeped in policy, they have left themselves sizable challenges as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Clinton's is to flesh out her pledge to make income inequality — the gap between the wealthiest and the rest of society — the central issue of her candidacy. Bush's is to demonstrate that he has something fresh to back up his goal of returning the U.S. economy to sustainable 4 percent annual growth rates.
但如果這兩位太過浸淫於政策,則作為總統候選人,她們就會陷自己於可觀的挑戰之中。柯琳頓的挑戰在於落實她關於「將社會最富者與其它人間之收入不平等鴻溝作為競選總統時的中心議題」的承諾。傑伯布希的挑戰在於證明他確實能有足以「帶領美國回到可維持的4%年成長率」的新料。
----結束----
在這段引文中,policy wonk指的當然是「執著於政策細節的技術官僚或學究」;但它更有「談那麼多政策,結果真實世界中最關鍵的東西都不談」或「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思。
由此可知,前述那種將wonkish用以形容某種類似policy wonk的用法,並不是憑空演化而來。儘管那種用法有著許多變形,而且不容易譯得好,但在用於討論政治人物或政治話題的語境時,則往往共享著類似的貶義意涵。
她強調的第二點是:作為一個擁有多年經驗的英語寫作教育經驗的英語母語人士,她從來沒聽過或看過把wonky與wonkish這兩個字彼此互換代用的用法。也就是說,wonky與wonkish並不是同義詞。
何以wonky與wonkish不應該被視為是同義詞?她有兩種解釋:
a. 從字源學的角度來看,wonky本身是一個相當強烈的貶義字眼。因此人們通常只會在真的要表達一定強度之貶義意思的場合,尤其是用以表達「不尋常、古怪、甚至瘋狂」的意思時,才會使用wonky這個字。不管是名詞的wonk、名詞的policy wonk,或形容詞的wonkish,我們一般都不會把這幾個字用於形容「瘋狂」之上。所以這兩者之間不只是程度的差異,更是本質上的差異。
b. 從字彙組成的文法角度來看,一個可數名詞後綴-ish字尾,通常是「具有XX的代表性特徵或屬性,使其所修飾的名詞或子句如同典型的XX」的形容詞用法。比方說:bullish(如公牛般的,接在名詞公牛之後)、childish(幼稚的,接在名詞兒童之後)、foolish(愚蠢的,接在名詞XX之後)、girlish(少女的,接在名詞少女之後)、monkish(僧侶的,接在名詞僧侶之後)、selfish(自私的,接在名詞自我之後)或snobbish(目中無人但又俗不可耐的,接在名詞勢利小人之後)。
因此,wonkish因為由於後綴-ish字尾接在名詞書呆子(wonk)之後,所以指涉的是「具有書呆子的代表性特徵或屬性,使形容詞所修飾的名詞或子句如同典型的書呆子」,也就是「像個典型書呆子的」。
由這種英語字彙組成的文法角度來看,wonkish在指涉與policy wonk的衍生
那麼,wonky是不是這樣子的形容詞呢?顯然不是。
由名詞後綴-y字尾所構成的形容詞,通常後綴於不可數名詞之後(但有時也會後綴於可數名詞之後),主要指涉了「被大量的XX覆蓋包圍,或含有大量的XX」的意思,而且通常後綴於非人與非動物的名詞之後。比方說:bluey(富含藍色的)、clayey(充滿黏土的)、dirty(沾滿泥土的)、dusty(滿佈灰塵的)、hairy(多毛的)、juicy(多汁液的)、messy(充滿髒污而混亂的)、milky(含有大量乳水的)、sandy(多砂的)、smoky(多煙而的)、sugary(多糖的)、sunny(陽光充足的)或windy(多風的)等。
試想:wonky有「被書呆子覆蓋包圍」或「含有大量的書呆子」的意思嗎?當然不會有。所以wonky就不是由wonk這個名詞加上後綴-y字尾所構成的形容詞。
再者,wonky這個字,至少比wonk這個字早上數百年而出現於英語世界中。因此,wonky絕對不可能是基於wonk這個名詞加上後綴-y字尾所構成的形容詞。
最後談三點結論:
一、不管怎麼翻,在用於討論政治人物或政治話題的語境時,wonky、wonk、policy wonk或wonkish這四者,沒有一個是褒揚或甚至是中性的意涵。考量到可能有些作者會不自覺地將wonky與wonlish混用(而這樣的用法,在英語語言學上是絕對錯誤的!),所以究竟作者在使用這些字詞時究竟想表達什麼?可能還是得從實際的上下文脈絡來推敲。
二、關於《時代》雜誌對蔡英文的專訪,我傾向將文中的wonky翻成「空心」或「虛浮做作」;但我仍然覺得這樣的翻法不是很妥適,因為作者很可能其實本意是想用wonkish、卻不小心寫成wonky(且容我再次強調「在英語語言學上wonky與wonkish並不能互換代用」這點)。無論如何,翻成「學究」絕對是避重就輕的「美化」作法。這點我是可以肯定的。
三、我自己英語當然沒有很好。但我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個星期都固定去找專門教英語寫作、或專門幫母語人士校對英語的職業級母語人士看我的英語文稿。
有時候,我們會對於文稿中的英語用字會有輕微的爭執或理解上的歧異。
但這時候,人家職業級母語人士的態度,不是什麼「我是職業的啦、我是母語人士啦、我教母語人士寫英語二三十年了、你一個外國人懂什麼」的傲慢態度;剛好相反:人家是跑去翻出一本一看就知道已經被翻得很破爛的字典,然後確確實實地再查查看她(按:隱其性別)對於該單字的理解有無錯誤。
不是我要自誇:其實有時候她也是會承認自己的質疑是錯的。
我跟很多不同性別、不同種族、不同年齡的職業級母語人士合作過。她們雖然每個人的習慣與風格,甚至對於語言的堅持的「點」都有所不同,但她們幾乎遇到有疑義時,第一個反射動作都是「先劃線或反白標記起來,然後確認這樣的用法是否真的是不妥或錯誤的」。
同樣還是不是我要自誇:其實並不是每次人家職業級母語人士有所質疑時、她們都必然正確。
我們作為外語的學習者,不管我們自認程度多好,我想我們都應該虛心地保持學習的態度。字典也好,文法書也好,字源書也好,這些都是我們在學習外語時真正應該依靠的工具。倘若我們不學文法,不查字典,也不了解字彙詞語的字源歷史,則我想不管是那一種語言,我們都很難真正學好的。
----
小結一下並補充說明幾點:
1. wonky完全沒有wonkish、wonk或policy wonk的意思, 彼此也不是可互換代用的字(姑且不論形容與名詞之間的差異。)
任何把wonky翻成「學院派」、「學究」或「掉書袋」等類似意思的,都是犯了前述錯誤。
2. 有些英語母語人士(尤其是美國人在評論政治時)可能會不小心把wonky當成是wonkish的同義詞來用。這種用法,不管在字源學上或字彙結構的文法上都是錯誤的。所以這只是一種「誤用」。
這種「誤用」能不能算是「非正式用法」或「俚語」?要看會這樣使用的母語人士人數多寡而定。但截至目前為止,即便是俚語字典也沒有收錄「wonky=wonkish」的意思。
3. 關於這點,去問會這樣用的母語人士,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她們就是因為覺得可以這樣用,所以才會誤用的。(難道明知有錯還要故意這樣用嗎?)
這種事情並不奇怪,因為絕大多數的語言上的「積非成是」,都是這樣開始的。
4. 不管是wonky、wonkish、wonk或policy wonk,在政治性評論的語境中,這些字沒有一個是正面或褒揚的意思,甚至連中性的意思都不一定有。當然,在單獨使用wonk的時候,則可能會有一種開玩笑或自嘲的中性偏正面用法。
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設有一個「年度wonk獎」(Wonk of the Year Award),用以表揚那些智慧與才幹兼具、且奉獻其知識與能力於世界的優秀人士。2015年的得獎人是美國前第一夫人蘿拉布希(小布希之妻)。
但蘿拉布希是學院派的學究嗎?非也。她的最高學歷是奧斯丁德州大學的圖書館學碩士,畢業後在公立圖書館與小學校園內當過圖書館員,之後就嫁給小布希當全職賢妻良母了。所以什麼「學院派」、「學究」、「好掉書袋」、「執著細節」與「書呆子」這類字眼,都扯不到她頭上。
(雖然據說蘿拉布希本人很喜歡閱讀。但我相信,在獲頒這個獎項之前,應該不會有人說她是個書呆子;因為她一向以個性溫和、容易親近、溫暖大方 而聞名,她甚至一直都是美國前幾名最受歡迎的第一夫人。而我們總不能說某人喜歡閱讀或當過圖書館員,所以就必然是書呆子吧?)
那麼,為什麼美利堅大學還要頒這種獎給她?因為美利堅大學之所以設立這個獎,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想要想要扭轉社會大眾對wonk這個字的負面印象。所以這個獎本身剛好證明了:即便是單獨使用wonk,其實就是多少帶有一點負面意思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在這篇長文中,我回顧了最高法院刑事庭174個案子,以確認我國法官在實務上對合意搜索的判斷原則。 其實,我國法官其實並不是完全對於「合意搜索」完全陌生或無知,因為它本來就是第一線執法人員很常使用的手段;在這點上,我國與歐美各法治國並無二致;而且也早就針對其中「權利保障」及「程序...
-
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