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1日

洪秀柱不應落入政策白皮書迷思(20150621)


【按:本文原擬獻策作為洪秀柱參選2016年總統時之競選政見;但一來當時未獲洪辦青睞,二來後來洪秀柱被粗暴換將了,所以我就沒有再提這個構想了。現在既已事過境遷,則僅刊載於此處作為紀錄。】

這次競選,我認為洪秀柱不應該落入傳統競選經理的迷思。什麼迷思?就是「以為要用政見白皮書去堆砌出候選人的治國理念」。

何以這種思想是迷思?因為這種政策白皮書大多是召集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研議寫成,雖然政策本身未必沒有道理,但真正要執行時,卻未必能有足以滿足其前提的資源或政治能量;此外,有些政策之間,其實彼此存在著先後依存的關係,所以真正在執政時,必須先專注於打好基礎。

很多時候,政治人物會在競選時的政策白皮書中、羅列了各種她所能延攬到的智庫幕僚所知所學的各種方案。但實際上這些方案不可能都用上;甚至不一定能有真正可用者。之所以會有這種落差,是因為候選人也好,身為智庫幕僚的學者專家也好,本身未必是行政經驗豐富者,所以若想從國外教科書按圖索驥,最後只會淮橘成枳而已。

另外,很多候選人為了展現自己「有作功課」,經常會在競選時提出非常細節性的政見作為口號。比方說,許多候選人常會在選前高喊「XX津貼若干元」的口號。但問題是:實際上政府有沒有那種財政能力去支付兌現這些政見,其實候選人與其智庫幕僚是不一定知道的。真正知道的箇中細節,都是歷練二三十年以上的那些資深事務官。

然而,當候選人打著特定政見的旗號而當選後,就有兌現政見的壓力。而當選民與政治風氣本身就是「短視」與「愚蠢」的時候,這種壓力就又會特別強烈。於是乎,幾乎每個高舉漂亮政策白皮書而當選的政客,上台後都是草率地用各種現成或速成的政策,來撫平選民的期待。

這種炒作短線的施政風格,必然會對那些需要長期打基礎之計畫有資源排擠的效應,所以這種執政風格當然只會是殺雞取卵。

更嚴重的是:由於候選人遇上的盡是這種選舉經理,而選民看到的也盡是這種候選人,所以幾乎所有選民都只在乎當選政客當下端出了什麼「政策牛肉」,而不問「人民為了吃這些牛肉、自己得負擔多大的成本與代價」,更不在乎這些牛究竟是基於何種思想而被宰殺的。

所以,民主政治的一大弊端,就是施政永遠容易被零碎、短淺、求速成的各種零星〝煙火型〞方案所拼湊而成,而非基於主政者的政治思想、政策意識型態或治國理念、根據手頭資源及現狀處境、索盡枯腸後所迸發而成的「真實智慧」。

要想達成這種「真實智慧」,主政者本身當然需要擁有一定程度的學養與知識,甚至也應該要有一定程度的思想高度。但更重要的是:一個主政者必須要有各種各樣正面的人格特質。而這點正是洪秀柱比臺灣目前檯面上任何政治人物都更適合擔任領導人的原因。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學者專家敢說自己永遠是最聰明、最厲害的;因為科學技術也好,知識發現也好,其實隨時都在發展與變化。因此,任何固守單一領域的定見,甚至是迷信名校頭銜的領導人,只會不斷陷入各種迷思而不自知;最後只會虛擲各種資源、但卻無法真正領導國家。

說到底,一個國家終究是由「人」所和合而成。所以,只有能夠激發並統合「人」的各種關於合作與互助的「善意」,才有可能形成一個推動國家前進的動能。

要想形成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合作的善意,「誠信」是必要的、「負責」是必要的、「實事求是」是必要的、「堅持由集體理性所累積而成的智慧與規範」更是必要的。

正是由於臺灣社會長期以來經常沉淪於對各種「政策」、「方案」與「口號」的迷信之中,而忘記了政治的本質就在於和合政治社群中所有成員的良性互動能量,所以國家與政局才會一再敗壞至斯;從而成為華人社會民主實踐的最負面範例。

因此,比起「召集學者專家充當智庫幕僚來研擬政策白皮書」而言,我認為洪秀柱應該先將她認為這個國家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給點出來。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洪秀柱就是直接對社會與選民闡述她會核心的治國理念與哲學。

「撥亂反正」是洪秀柱提出的口號。既然她認為這是她參選的使命,則她就應該要說明清楚:「正」是什麼。她甚至更應該要說明清楚:「正」何以為正。

在我以為:其實洪秀柱不必學蔡英文每次參選都必作的「隨手撿拾拼貼各種現成術語來充當政策口號」那樣。在我想來,洪秀柱該作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重建社會關於是非對錯的價值」。

這個「重建是非對錯的價值」,不單單只是「掃除過去幾十年臺灣因為打著本土化與去中國化而形成的各種亂象」而已。畢竟,「本土化」這個概念本身不一定有問題,而「去中國化」若真有問題、也必然能詳實地說明何以它有罪糾過失。

「訓導主任」之所以仍然是個教育者,就是因為它不只要「管」,更要「教」;一個訓導主任不能只是用權威或各種處罰手段來禁止學生作壞事,更應該要教導學生、使學生理解「何以那些行為是壞事」以及「何以放任學生去作那些行為,最後只會害了學生自己」。

也許臺灣的現狀充滿各種烏雲。但我相信:臺灣畢竟成功過,也曾經培養過一代代勤勞、努力、好學且知恥的人才。這些人才尚未凋零殆盡,這個社會也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局面。所以希望始終還是有的。

在我以為:洪秀柱未來施政的重中之重,在於重新恢復「法治」;因為「法」就是人類集體理性化的結晶,而「法治」就是人類以客觀化的「理性」進行自治的實踐。

既然洪秀柱出身立法院,而立法院又是「法」的制定者,則利用行政與立法兩權的合作,重新整頓這個國家的「法治」文明,就是洪秀柱所肩負的使命。

很多人以為:選總統必然要提經濟政策,因為選民們無不期待新任總統能幫她們改善經濟處境。

然而,這些人與選民們都忽略了一點:「經濟」從來都不是外於人類行為的東西。或者更應該這樣說:是人心決定了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形成了經濟現象,最後這些經濟現象才會通過統計數據而被定義為各種判斷經濟發展好壞的座標。

許多研究大陸改革開放的經濟學者都認為:真正造成改革開放奇蹟的,不是什麼仙丹般的經濟計畫,更不是什麼天才的經濟策略,而是最根本的對「私有產權」的保障。當整個社會環境開始以客觀的法律及體制來尊重「人的勞動成果」後,「合作」與「創造」就以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型式,形成了整個經濟體前進與發展的動能。

所以經濟發展的核心,不在於操弄貨幣供給量,也不在於是否存在各種由政府主導的大型產官學三角計劃案,而在於一個看似最質樸無奇、但其實最核心關鍵的「法治」精神。

只有當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慣性地依循著「集體理性之結晶」而生活時,社會各種潛在的動能才會有方向可以依循。如此一來,只要社會前進的動能尚未消滅,一切眼前所為我們認識到的難關與危機,就都還有可以解決的機會。

人類與只會吱吱叫的猴子的最大差異,在於人類可以通過語言,將「個別的理性」,發展成「集體的理性」,進而又累積成「超越質樸經驗世界的抽象理性」。

換句話說:如果人類沒有辦法認識進而捍衛各種理性化、客觀化、抽象化的「法」,人類文明就與猴群差別幾希。

在我以為,洪秀柱最重要的使命,不在於討好選民地提出各種各樣時髦的政策口號,而在於喚醒臺灣人民一點:

我們不是那種〝只能在一個頹圮坍塌的廢墟上稱王自滿〞的猴群畜牲。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