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9日
孤高老鴉反思雜談(20130209)
自己常常在反省:思考自己是不是太過理性思考,所以講話衝,動輒傷害了聽話者的感情?或許真是如此。
家父年輕時擅長卜卦。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曾對我說:我的命格是孤星,注定人所眾知,卻不討喜。年輕的時候,自己還頗以這種孤高特立的不凡而自豪;等到年紀稍長,才知道這條孤高的道路其實代價不小。
孤高本身如果站在理上,那絕計不能算錯;但它總是讓人不舒服。它不僅讓聽話的人不舒服,也經常讓講話的人不舒服:
聽話的人如果還有點理性,也許還能知道言論確實有理,只不過情感上還是會受傷;
聽話的人如果感情用事,則無論言論有理無理,一概聽不進去。於是原本規勸提醒的好意,便全然付諸流水。
正確的言論經常像根刺一樣,尖銳且令人不快,於是發言者個人便得經常變成人情上的箭靶。偏偏人多半是用情感與印象作為記憶的手段,因此到最後往往沒人記得你言論正確合理與否,而只記得與你談話的不悅與反感。
這種「凡事論理」的不通人情,傷害發言者自己事小,不容易讓人聽進去事大。長此以往,尖銳言論所帶給常人的惡感與不快,只會讓社會逐漸被離正確與理性的道路。
佛教思想講究理性,尤其反對迷信。佛陀曾經告誡弟子,不能因為對方是權威,就輕信對方的言論。
然而,佛陀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實語者,更在於他懂得使用柔軟語與善巧方便來點化聽話者。能夠因應聽話者的不同根器而採用不同的語言技巧,既不流於巧言令色,也不至於艱澀難懂;這種功力是我一直所沒有的,也是我應當努力學習的。
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作品The Road Not Taken嘗言:
「森林中遇到兩條叉路,
我選擇人跡稀少的一條,
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在學思的路上,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追求真理而非媚俗的道路。
天底下在學術這條路上努力的同行不少,但絕大多數都只選擇了自利的平庸道路。雖然我個人瞧不起這類人,但我不會苛責她們,因為她們終究只是凡夫俗子,而學術在現代終究也不過就只是一個混飯吃的職業罷了。
人為了養家活口,為了滿足自我的成就感,鎮日生產些對世間毫無幫助的論文,或是只能靠著結黨成派而角逐高薪職位,這樣的行徑就算可惡,也不過就是一般平凡人的可惡與可憐罷了。再說,平凡人為了五斗米而折腰,可悲是可悲,但真有那麼可惡嗎?
正所謂難得糊塗。如果連這些都要一一介意,世事又怎麼可能介意得完?造化在人,只得由它是了。
我不介意孤獨,也不在意沒有辦法拿到大筆研究經費或身居廟堂高位。但不可否認,一旦走上正確但孤高的道路,就不可能匯聚人氣、形成力量。
要想改變社會,改變一代兩代人的命運,聚合人的力量是必須的;但那也是我所欠缺的。
然而,縱使擁有克力斯瑪的奇魅領袖能夠聚合眾人,這整群人終究還是需要有人提點正確的方向;不然,一整代人一起被動員起來去填海,豈不悲夫?
所以,倘若成功不必在我,縱使孤高地備受人嫌,只要自己確實走在理上,唾面自乾又何妨?
只不過,就算甘願當老鴉而非喜鵲,也不是非要成日啞啼討嫌不可。
德裔美國思想史家Leo Strauss(及其徒子徒孫)便認為,西方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幾乎都為了自保而在作品中使用暗喻與符號學來隱藏作者心中的真意,因為真理只會讓人陷入瘋狂,反而無益於世間,只能靜待有緣人參透天機。
這個策略當然也是一種作法,怎奈我過去的學思一直走在砥礪淬煉的精研直路之上,那種隱幽曲折的技巧,實在不是我的風格。
也罷!就甘心當隻努力自制以保持沉默的老鴉吧。
2012年5月17日
走訪華盛頓特區雜談(20120517)
前幾天到了DC觀光了一趟。一個小小的城區,有著數不完的各式各樣警察與保安人員,以及各種博物館、藝廊與紀念碑。滿城市到處都是亞洲面孔,以及來自全球的各式各樣的觀光客。
我跟妻子每到一個新地方,總喜歡去看那些當地人生活的痕跡,而非城市設計給觀光客看的景點。可惜這次行程並非完全由我們決定,加上沒有交通工具(只能靠捷運與兩條腿),所以能看到的都市真貌實在很有限。
DC是個有趣的都市,但卻是一個很人工氣味的都市。由紀念碑等建築物所構成的過多的公共空間,雖然多少也提供了當地人遊憩與慢跑的場域,但卻無處不提醒著「這是座由執政當局所規劃而成的都市」的事實。
DC不是一座不完全由市民真實生活所演化而形成的城市,因此城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觀光客,以及由使館人員及眷屬所構成的龐大國際流動人口;但城市本身的主體氣質卻始終只能隱藏於城市中冷漠的原子化的中產階級市民的客套但疏離的冷漠假面之後。
比較起來,我跟妻子還是比較喜歡中西部那種質樸但真實的城市情景。當下了飛機、搭上公車,聽到黑人們彼此高分貝嚷嚷喧嘩的問候聲音,我們知道我們回到家了。
但DC龐大的博物館群與藝廊群,確實很讓人驚艷。雖然不是每座博物館或藝廊都擁有傲視全球的絕頂館藏,但正如公共圖書館般,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其館藏是否希罕,而在於它能否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在這點上,DC算是很不錯了。
然而,DC的博物館問題還是滿大的。幾乎我們看過的DC博物館或藝廊,內部空間的動線都設計得頗為雜亂:館藏展示並未配合參觀動線而呈現出一致感與層次感;禁止攝影之類的警告標誌也擺放得很不理想(常常搞不清楚哪一個展示間可以攝影,哪一個又不行);廁所飲水機與歇腳用的沙發或長椅也擺放得很隨意,不僅風格並未配合展品或建物的裝潢,數量與距離也沒有很清楚的邏輯。
這些都是一個展覽館頗失敗的地方;不過,整體而言,DC的博物館群還是瑕不掩瑜,至少在「數量多」與「免費進場」這兩點上,就加了很多分了。
不過話說回來,DC除了紀念碑外,大部分的公共建築並沒有非常理想:道路雖然方整,但動線不佳,常常有無厘頭的彎曲轉折(有鑑於DC是座先設計才開發的城市,這點實在讓人很意外);公園非常多,但公園的草地與道路設計不良,一下雨就會使得步道變得泥濘不堪;城市中慢跑客與單車客人數眾多,但全市所有的公共空間卻都沒有專用步道或車道。
DC城區到處都有各種各樣的紀念碑;不僅占地廣大,而且碑牌或堂館的建築,顯然都花了一番心思。然而,在這些紀念碑中,幾乎都同樣地感受不到被紀念者的真正呼吸。比方說,DC城區中最大、最有名的林肯紀念堂與傑佛遜紀念堂,幾乎是所有觀光客都必定會參觀的景點。然而,堂中除了兩座高聳的雕像(一個是坐像,一個是立像)外,就只有牆上幾面銘刻的引語及壁畫可以顯示其作為「紀念堂」的意義。如果我不是自己因為興趣而讀過一些《聯邦論》與林肯的事略,在這兩座紀念堂中,幾乎完全感受不到任何這兩位偉大人物的spirit。事實是:縱然把兩個紀念堂的雕像與壁畫銘文對調一下,也完全不會有任何違和感;倘若我近視再深一點,說不定還會把這兩座紀念堂,誤認為是岳飛廟與孔明廟呢。
儘管DC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那麼地“非真實”。例如DuPont這個法語區,基本上都是住宅、使館與Cafe,生活真實感就強烈了許多。但大體而言,DC基本上是一座到處都充滿政治氣味,而且不太重視真實的城市居民生活機能的城市(至少城南的聯邦政府+博物館+紀念碑區確實如此)。
當然,這只是一個外來人走馬看花的粗略印象罷了。下次問問真實在DC生活過的朋友,也許可以聽到不同的經驗談。
我跟妻子每到一個新地方,總喜歡去看那些當地人生活的痕跡,而非城市設計給觀光客看的景點。可惜這次行程並非完全由我們決定,加上沒有交通工具(只能靠捷運與兩條腿),所以能看到的都市真貌實在很有限。
DC是個有趣的都市,但卻是一個很人工氣味的都市。由紀念碑等建築物所構成的過多的公共空間,雖然多少也提供了當地人遊憩與慢跑的場域,但卻無處不提醒著「這是座由執政當局所規劃而成的都市」的事實。
DC不是一座不完全由市民真實生活所演化而形成的城市,因此城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觀光客,以及由使館人員及眷屬所構成的龐大國際流動人口;但城市本身的主體氣質卻始終只能隱藏於城市中冷漠的原子化的中產階級市民的客套但疏離的冷漠假面之後。
比較起來,我跟妻子還是比較喜歡中西部那種質樸但真實的城市情景。當下了飛機、搭上公車,聽到黑人們彼此高分貝嚷嚷喧嘩的問候聲音,我們知道我們回到家了。
但DC龐大的博物館群與藝廊群,確實很讓人驚艷。雖然不是每座博物館或藝廊都擁有傲視全球的絕頂館藏,但正如公共圖書館般,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其館藏是否希罕,而在於它能否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在這點上,DC算是很不錯了。
然而,DC的博物館問題還是滿大的。幾乎我們看過的DC博物館或藝廊,內部空間的動線都設計得頗為雜亂:館藏展示並未配合參觀動線而呈現出一致感與層次感;禁止攝影之類的警告標誌也擺放得很不理想(常常搞不清楚哪一個展示間可以攝影,哪一個又不行);廁所飲水機與歇腳用的沙發或長椅也擺放得很隨意,不僅風格並未配合展品或建物的裝潢,數量與距離也沒有很清楚的邏輯。
這些都是一個展覽館頗失敗的地方;不過,整體而言,DC的博物館群還是瑕不掩瑜,至少在「數量多」與「免費進場」這兩點上,就加了很多分了。
不過話說回來,DC除了紀念碑外,大部分的公共建築並沒有非常理想:道路雖然方整,但動線不佳,常常有無厘頭的彎曲轉折(有鑑於DC是座先設計才開發的城市,這點實在讓人很意外);公園非常多,但公園的草地與道路設計不良,一下雨就會使得步道變得泥濘不堪;城市中慢跑客與單車客人數眾多,但全市所有的公共空間卻都沒有專用步道或車道。
DC城區到處都有各種各樣的紀念碑;不僅占地廣大,而且碑牌或堂館的建築,顯然都花了一番心思。然而,在這些紀念碑中,幾乎都同樣地感受不到被紀念者的真正呼吸。比方說,DC城區中最大、最有名的林肯紀念堂與傑佛遜紀念堂,幾乎是所有觀光客都必定會參觀的景點。然而,堂中除了兩座高聳的雕像(一個是坐像,一個是立像)外,就只有牆上幾面銘刻的引語及壁畫可以顯示其作為「紀念堂」的意義。如果我不是自己因為興趣而讀過一些《聯邦論》與林肯的事略,在這兩座紀念堂中,幾乎完全感受不到任何這兩位偉大人物的spirit。事實是:縱然把兩個紀念堂的雕像與壁畫銘文對調一下,也完全不會有任何違和感;倘若我近視再深一點,說不定還會把這兩座紀念堂,誤認為是岳飛廟與孔明廟呢。
儘管DC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那麼地“非真實”。例如DuPont這個法語區,基本上都是住宅、使館與Cafe,生活真實感就強烈了許多。但大體而言,DC基本上是一座到處都充滿政治氣味,而且不太重視真實的城市居民生活機能的城市(至少城南的聯邦政府+博物館+紀念碑區確實如此)。
當然,這只是一個外來人走馬看花的粗略印象罷了。下次問問真實在DC生活過的朋友,也許可以聽到不同的經驗談。
2011年11月8日
甫讀「1946台署公派赴內留學生」事蹟雜談(20111108)
這兩天讀到了一些介紹1946年「台署公派赴內留學生」的事蹟故事,內心激動不已。
箇中大時代不由人的悲慘際遇,讀來讓人辛酸莫名。掩卷時雖不曾落淚,但內心的悲痛卻一直按耐不住。
這些臺灣人,當年之所以選擇去大陸留學,多少都懷著希望弭平光復初期本省外省之間彼此陌生的溝通問題。
但去了大陸之後,深刻發現當年國民黨已經糟糕透頂,因此大部分都轉向左派,投身學運;甚至有些就直接冒死偷渡去投靠共黨勢力範圍的解放區。
當年那批公派生,總共是150人。扣掉一些後來放棄沒離開臺灣的,以及一些返台的,剩下大多數都參與或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
然而,隨著後來中共各種政治鬥爭,這批臺灣人大多都被視為是國民黨特務分子,不僅不被重用,甚至有不少還被批鬥致死。一直到文革結束後才平反。
憑良心說,當時的學生,懷著救國、救民的熱情,痛恨國民黨與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掛勾欺壓百姓,因而同情左派,甚至加入共黨,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事實上,共黨掌權後,對於知識份子,乃至於對一般俗民百姓的整肅與欺壓,只有更烈。
而官倒貪腐之事,在共黨人逐漸站穩腳跟後,也越來越多。不會比國民黨貪得少。
不左、不右、不傾洋媚外,就得掩耳裝聾。大時代中的俗民百姓,只能保夕求存。
但作為一個知識份子,吾人若生在當時,料想大概很難豁免事外。
然而,一旦參與其中,不僅個人生死難卜,更無法預料自己所作所為到底能否對天下百姓是福是禍。
人間多難,這也是中國人的共業。
今日世事,吾人尚且覺得支木難撐,何況那個貧困戰火交織的亂世?
我本有離群出世、但求成道之心;但半生以來,總難免覺得一身學問智識,若無法為世間眾生貢獻點綿力,實在愧窘難當;然若論要入世經濟,卻又總覺得時運不濟,力不足心,孤曲難和!
眼下已過而立之際,一身抱負仍無端倪可尋。雖偶有「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狂氣,但終究只算是妄想。
值此不上不下的大運低谷,暫時也不敢冒進,只能閉門讀書圖存,待時而已!
常言「除死無大事」。但蓮池大師「生死事大」四字警句,卻始終裊繞不絕於耳。
人生五十年,還求甚麼呢?
放眼殘生,只求在「個人修行之道業」與「弘法利生之志業」間盡力為之,可矣!縱不得志,亦何足嘆!
「縱行鄙事以度日,賤骨凡身有用時。」還望來日時至,摩拳展翅之際,毋忘今日糟糠之志!
箇中大時代不由人的悲慘際遇,讀來讓人辛酸莫名。掩卷時雖不曾落淚,但內心的悲痛卻一直按耐不住。
這些臺灣人,當年之所以選擇去大陸留學,多少都懷著希望弭平光復初期本省外省之間彼此陌生的溝通問題。
但去了大陸之後,深刻發現當年國民黨已經糟糕透頂,因此大部分都轉向左派,投身學運;甚至有些就直接冒死偷渡去投靠共黨勢力範圍的解放區。
當年那批公派生,總共是150人。扣掉一些後來放棄沒離開臺灣的,以及一些返台的,剩下大多數都參與或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
然而,隨著後來中共各種政治鬥爭,這批臺灣人大多都被視為是國民黨特務分子,不僅不被重用,甚至有不少還被批鬥致死。一直到文革結束後才平反。
憑良心說,當時的學生,懷著救國、救民的熱情,痛恨國民黨與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掛勾欺壓百姓,因而同情左派,甚至加入共黨,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事實上,共黨掌權後,對於知識份子,乃至於對一般俗民百姓的整肅與欺壓,只有更烈。
而官倒貪腐之事,在共黨人逐漸站穩腳跟後,也越來越多。不會比國民黨貪得少。
不左、不右、不傾洋媚外,就得掩耳裝聾。大時代中的俗民百姓,只能保夕求存。
但作為一個知識份子,吾人若生在當時,料想大概很難豁免事外。
然而,一旦參與其中,不僅個人生死難卜,更無法預料自己所作所為到底能否對天下百姓是福是禍。
人間多難,這也是中國人的共業。
今日世事,吾人尚且覺得支木難撐,何況那個貧困戰火交織的亂世?
我本有離群出世、但求成道之心;但半生以來,總難免覺得一身學問智識,若無法為世間眾生貢獻點綿力,實在愧窘難當;然若論要入世經濟,卻又總覺得時運不濟,力不足心,孤曲難和!
眼下已過而立之際,一身抱負仍無端倪可尋。雖偶有「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狂氣,但終究只算是妄想。
值此不上不下的大運低谷,暫時也不敢冒進,只能閉門讀書圖存,待時而已!
常言「除死無大事」。但蓮池大師「生死事大」四字警句,卻始終裊繞不絕於耳。
人生五十年,還求甚麼呢?
放眼殘生,只求在「個人修行之道業」與「弘法利生之志業」間盡力為之,可矣!縱不得志,亦何足嘆!
「縱行鄙事以度日,賤骨凡身有用時。」還望來日時至,摩拳展翅之際,毋忘今日糟糠之志!
2011年11月7日
作人遠比讀書難(20111107)
常言「作人遠比讀書難」。自己時逢人生大運的低谷,對此尤有感觸。
近年來,常常在報章期刊上讀到一些師友的大作。這些師友,或者已經高居廟堂,或者甫入學界窄門。
這些師友縱然不乏有為學認真、底蘊扎實者,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為文寫作的字裡行間,總難免有值得我野人獻曝的地方。
不過,論身份、論地位,咱家啥都不是,知識界的浪人一個,實在沒有甚麼立場或資格可以對這些師友說三道四。因此經常話到唇邊,又給嚥了回去。
雖說,知識份子就事論事、以理論理,實在分屬常情;但實際上,世事哪能如此輕易?畢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終究我人微言輕,縱然引經據典、慷慨力陳,最多也不過就如同一陣臭風吹過,池面殘無漣漪。
若遇上有心人,也許就被恨上個幾十年,等哪天我氣衰力孤了再來落井補刀。
論事說理,我習慣「邊講邊想」:往往在再現或陳述的過程中,利用與自己對話的機會,把想法重新整理與系統化。
這是個老習慣,原無關對錯好壞,但卻難免經常交淺言深,終致言多有失了。
我固然不會刻意去蹋別人的場子,但無意間樹立的敵意長城,只怕也已綿延萬里了。
半生以來,這個「作人」的學分,我一直都沒有學好。
儘管一路走來,良師學友遇得不算少,但貴人知交卻始終幾希,想來就是由於長年疏忽此道所致。
一個好友勸我,當學張太岳:在得蹴高位之前,絕對謹言慎行,多聽少說;
難就難在:我實在沒有那種野心,來支持如張居正般的陰忍堅持;更別提我沒有人家那種才情胸壑了。
我一不重名,二不重利,三不重權。提筆打字,原意也不過只是整理想法、徒留個思想的痕跡罷了。本來就沒有干名得利之想。若當下不說不寫,許多不錯的想法就這樣流水而去了。
但反覆細思:倘若不求名利權勢,寫了、說了,到底又能改變些甚麼呢?
無論是人情、時政或事理,倘若最後的結果終究是「毫無改變」,那花耗偌大時間精力腦細胞來說寫些甚麼,意義又何在?
暫時沒有答案,只是難免感嘆:作人遠比讀書難。
近年來,常常在報章期刊上讀到一些師友的大作。這些師友,或者已經高居廟堂,或者甫入學界窄門。
這些師友縱然不乏有為學認真、底蘊扎實者,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為文寫作的字裡行間,總難免有值得我野人獻曝的地方。
不過,論身份、論地位,咱家啥都不是,知識界的浪人一個,實在沒有甚麼立場或資格可以對這些師友說三道四。因此經常話到唇邊,又給嚥了回去。
雖說,知識份子就事論事、以理論理,實在分屬常情;但實際上,世事哪能如此輕易?畢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終究我人微言輕,縱然引經據典、慷慨力陳,最多也不過就如同一陣臭風吹過,池面殘無漣漪。
若遇上有心人,也許就被恨上個幾十年,等哪天我氣衰力孤了再來落井補刀。
論事說理,我習慣「邊講邊想」:往往在再現或陳述的過程中,利用與自己對話的機會,把想法重新整理與系統化。
這是個老習慣,原無關對錯好壞,但卻難免經常交淺言深,終致言多有失了。
我固然不會刻意去蹋別人的場子,但無意間樹立的敵意長城,只怕也已綿延萬里了。
半生以來,這個「作人」的學分,我一直都沒有學好。
儘管一路走來,良師學友遇得不算少,但貴人知交卻始終幾希,想來就是由於長年疏忽此道所致。
一個好友勸我,當學張太岳:在得蹴高位之前,絕對謹言慎行,多聽少說;
難就難在:我實在沒有那種野心,來支持如張居正般的陰忍堅持;更別提我沒有人家那種才情胸壑了。
我一不重名,二不重利,三不重權。提筆打字,原意也不過只是整理想法、徒留個思想的痕跡罷了。本來就沒有干名得利之想。若當下不說不寫,許多不錯的想法就這樣流水而去了。
但反覆細思:倘若不求名利權勢,寫了、說了,到底又能改變些甚麼呢?
無論是人情、時政或事理,倘若最後的結果終究是「毫無改變」,那花耗偌大時間精力腦細胞來說寫些甚麼,意義又何在?
暫時沒有答案,只是難免感嘆:作人遠比讀書難。
2008年9月21日
這是一大步,更是一小步(20080922)
經過一年“全職”的準備,妻子終於在上週的高考榜單上看到了她名字。
高考榜首,普考第四名,這不能說不是個漂亮的成績;然而,在妻子欣喜兩天過後,也終於沈澱回歸了平常的生活。
由於今年高普考共連考五天(普考頭兩天,高考後三天),妻子普考時太過緊張,因而普考成績不比高考;
不過,高普考同時入榜,也證實妻子今年並非單憑僥倖或好運。
一年前,妻子為了高普考而辭去婦團的工作,(但亦有部份原因在於她對婦團及女性主義的走向有了疑慮)花了錢報名補習班,開始了全職的備戰生涯。
真正的成功,或許需要一點運氣,但從來沒有任何僥倖的可能。
這一年來,我與妻子幾乎每天一早就出門,我去上班,妻子到我辦公的小房間窩著苦讀;
除了一些身體不舒服,或是念書狀況差的日子外,每天不是坐在桌前念書,就是去補習班上課。
兩人每天待在幾坪大的兩張桌前達十二小時,再負擔單程四十分鐘的交通成本,就這樣,一年過去了。
現在回想起來,還真覺得很不可思議。不過,我們確實作到了。
前兩天,妻子很嚴肅地對我說:我是她這次放榜後最感謝的人。
她說的沒錯,我確實應該是她最感謝的人;然而她卻不知道,她其實也是我最感謝的人。
從小,我仗著自己有幾分小聰明,很少真的認真念過幾天書。兩次聯考,都是靠著最後半年的努力才考上還可接受的學校。
儘管我在臺大校園裡生活了五年(旁聽兩年,工作近三年),算起來也已是半個臺大人了;
但我心裡真確明白:我不是臺大人。NEVER!
當然,不是臺大人並沒有什麼可恥之處,我也從未因此而自慚形愧過;
然而,我生命中最欠缺的,並不是臺大這塊學歷的招牌,而是「曾經作過努力才得以進臺大」的這段經驗。
簡言之,我欠缺聯考的備戰經驗。
誠如前述,我的確參加過聯考,而且參加兩次。然而,我的兩次聯考經驗都不能算是備戰,充其量只能稱之為參戰。
備戰與參戰的差別,就在於承受壓力及折磨的主動性;回顧我過去的卅年人生,還真的就是短了這種主動性。
我當然會主動作很多事,也會主動念書,但我幾乎只念自己有興趣的書。
只不過是我的興趣廣些、念書速度快些,所以讀的書不比人少,如此而已。
但我真正沒有過長期忍受窮極無聊的聯考折磨的經驗。
沒辦法,有點小聰明的人,往往都是最偷懶的人。(聰明人對這個世界唯一的貢獻, 就是為了偷懶而動腦作了若干發明!)
回顧妻子過往的卅年人生:北一女(雖然是補校),臺大,碩班研究所,幾乎都是一路專心苦讀上來的。
妻子自認不聰明,就是沒辦法走取巧的快路,所以永遠只能走最辛苦的笨路。
「把書本翻得破破爛爛的,看起來就很有成就感!」這是妻子最常說的一句話;而我在認識她之前,還真的無法體會那種感覺。
我擁有過的書,幾乎都是白的;因為除了課堂教科書外,我不喜歡在書本上劃線作記號,甚至不喜歡把書翻出摺線。
我書讀得快,所以通常不用翻幾遍就把書讀完了。
但妻子不同。妻子喜歡劃線;更喜歡在書上簽名,甚至喜歡在書上蓋章。
自從妻子進入我的生命後,我手邊的書就開始一本本地“遭殃”。
而這種“慘狀”看得多了,我也才漸漸麻木無感了。
對「書被翻得破破爛爛」無感,有時並不是件壞事。至少,在面對聯考備戰上確實如此。
這一年來,儘管我並非真的也投入備戰的處境,但我的生活作息完全隨著妻子而調整。
每天下班後,我便去張羅兩人的晚餐;飯後收拾完畢,我便加點班或讀點閒書。
我們的生活,逐漸遠離了社交、時事與玩樂,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完成備戰、通過考試。
儘管我並沒有真的苦讀一年,但我確實也經歷了準備“聯考”的一年。
一年來,我看著妻子用她的方式備戰;我終於體會「備戰」二字的真貌與真義。
過往卅年的人生缺憾,終於在這一年裡得到彌補。
在妻子身上,我看到了硬脖頸的苦幹與努力。
就算稱之為努力的天才也不為過;「簡直是李洛克啊!」看著妻子,我常常這樣想。
若說聰明+努力+運氣=成功,則我人生至今的成功,都是靠著三分之二的僥倖而得。
真正讓我認清這一點的,不是別人,就是妻子。所以,真正應該是我感謝她,而非反之。
金榜題名,甚至榜首,這對於很多人而言都是一大成功,甚至對於過去的妻子而言亦如是;BUT NOT ANYMORE!
這幾年妻子逐漸釐清了自己對人生修行的期許,而我也逐漸確認了自己非作不可的使命;
這也是何以我在接獲捷報後,只高興了五分鐘,而當事人的妻子也只高興了五個小時;
看著我們各自設定的遠方道路,這種程度,實在算不得什麼成功,更沒什麼值得喜悅。
唯一值得喜悅的,其實在於我們都從這一年的經驗中得到了些什麼:
妻子得到了信心,確認她選定的路、設定的目標絕非騖遠妄想;
我得到了備戰的經驗與決心,更得到了實踐理想、邁向成功所欠缺的那三分之一。
「這也許是一大步,但這更只是一小步!」不約而同地,我們都如此認為。
高考榜首,普考第四名,這不能說不是個漂亮的成績;然而,在妻子欣喜兩天過後,也終於沈澱回歸了平常的生活。
由於今年高普考共連考五天(普考頭兩天,高考後三天),妻子普考時太過緊張,因而普考成績不比高考;
不過,高普考同時入榜,也證實妻子今年並非單憑僥倖或好運。
一年前,妻子為了高普考而辭去婦團的工作,(但亦有部份原因在於她對婦團及女性主義的走向有了疑慮)花了錢報名補習班,開始了全職的備戰生涯。
真正的成功,或許需要一點運氣,但從來沒有任何僥倖的可能。
這一年來,我與妻子幾乎每天一早就出門,我去上班,妻子到我辦公的小房間窩著苦讀;
除了一些身體不舒服,或是念書狀況差的日子外,每天不是坐在桌前念書,就是去補習班上課。
兩人每天待在幾坪大的兩張桌前達十二小時,再負擔單程四十分鐘的交通成本,就這樣,一年過去了。
現在回想起來,還真覺得很不可思議。不過,我們確實作到了。
前兩天,妻子很嚴肅地對我說:我是她這次放榜後最感謝的人。
她說的沒錯,我確實應該是她最感謝的人;然而她卻不知道,她其實也是我最感謝的人。
從小,我仗著自己有幾分小聰明,很少真的認真念過幾天書。兩次聯考,都是靠著最後半年的努力才考上還可接受的學校。
儘管我在臺大校園裡生活了五年(旁聽兩年,工作近三年),算起來也已是半個臺大人了;
但我心裡真確明白:我不是臺大人。NEVER!
當然,不是臺大人並沒有什麼可恥之處,我也從未因此而自慚形愧過;
然而,我生命中最欠缺的,並不是臺大這塊學歷的招牌,而是「曾經作過努力才得以進臺大」的這段經驗。
簡言之,我欠缺聯考的備戰經驗。
誠如前述,我的確參加過聯考,而且參加兩次。然而,我的兩次聯考經驗都不能算是備戰,充其量只能稱之為參戰。
備戰與參戰的差別,就在於承受壓力及折磨的主動性;回顧我過去的卅年人生,還真的就是短了這種主動性。
我當然會主動作很多事,也會主動念書,但我幾乎只念自己有興趣的書。
只不過是我的興趣廣些、念書速度快些,所以讀的書不比人少,如此而已。
但我真正沒有過長期忍受窮極無聊的聯考折磨的經驗。
沒辦法,有點小聰明的人,往往都是最偷懶的人。(聰明人對這個世界唯一的貢獻, 就是為了偷懶而動腦作了若干發明!)
回顧妻子過往的卅年人生:北一女(雖然是補校),臺大,碩班研究所,幾乎都是一路專心苦讀上來的。
妻子自認不聰明,就是沒辦法走取巧的快路,所以永遠只能走最辛苦的笨路。
「把書本翻得破破爛爛的,看起來就很有成就感!」這是妻子最常說的一句話;而我在認識她之前,還真的無法體會那種感覺。
我擁有過的書,幾乎都是白的;因為除了課堂教科書外,我不喜歡在書本上劃線作記號,甚至不喜歡把書翻出摺線。
我書讀得快,所以通常不用翻幾遍就把書讀完了。
但妻子不同。妻子喜歡劃線;更喜歡在書上簽名,甚至喜歡在書上蓋章。
自從妻子進入我的生命後,我手邊的書就開始一本本地“遭殃”。
而這種“慘狀”看得多了,我也才漸漸麻木無感了。
對「書被翻得破破爛爛」無感,有時並不是件壞事。至少,在面對聯考備戰上確實如此。
這一年來,儘管我並非真的也投入備戰的處境,但我的生活作息完全隨著妻子而調整。
每天下班後,我便去張羅兩人的晚餐;飯後收拾完畢,我便加點班或讀點閒書。
我們的生活,逐漸遠離了社交、時事與玩樂,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完成備戰、通過考試。
儘管我並沒有真的苦讀一年,但我確實也經歷了準備“聯考”的一年。
一年來,我看著妻子用她的方式備戰;我終於體會「備戰」二字的真貌與真義。
過往卅年的人生缺憾,終於在這一年裡得到彌補。
在妻子身上,我看到了硬脖頸的苦幹與努力。
就算稱之為努力的天才也不為過;「簡直是李洛克啊!」看著妻子,我常常這樣想。
若說聰明+努力+運氣=成功,則我人生至今的成功,都是靠著三分之二的僥倖而得。
真正讓我認清這一點的,不是別人,就是妻子。所以,真正應該是我感謝她,而非反之。
金榜題名,甚至榜首,這對於很多人而言都是一大成功,甚至對於過去的妻子而言亦如是;BUT NOT ANYMORE!
這幾年妻子逐漸釐清了自己對人生修行的期許,而我也逐漸確認了自己非作不可的使命;
這也是何以我在接獲捷報後,只高興了五分鐘,而當事人的妻子也只高興了五個小時;
看著我們各自設定的遠方道路,這種程度,實在算不得什麼成功,更沒什麼值得喜悅。
唯一值得喜悅的,其實在於我們都從這一年的經驗中得到了些什麼:
妻子得到了信心,確認她選定的路、設定的目標絕非騖遠妄想;
我得到了備戰的經驗與決心,更得到了實踐理想、邁向成功所欠缺的那三分之一。
「這也許是一大步,但這更只是一小步!」不約而同地,我們都如此認為。
2008年7月12日
茫與盲(20080713)
參加了逃離已久的台北讀書會,見到了久違的鼎公。
欣聞鼎公已成為部裡要員,自此仕途順利,不在話下;心中很替他高興,但同時也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自己手頭上的,並不是什麼像樣的工作。充其量是過渡性質,讓畢業生待著歇口氣,準備出國或國考的跳板罷了。
沒想到自己一作兩年,正邁向第三年。
自己雖處學術圈的邊緣,但實際上作的不過是打雜的工作;雖然每天接觸很多學者,但實際上根本落不入學者們的眼界之中。
過去幾年,自己為了糊口,每天安於這份卑微的小小工作。工作之餘,除了陪妻子與小貓外,就是抽空讀點閒書。
幾年下來,閒書看了不少,不像樣的雜文也寫了不少,但關於前途,始終還是交了個白卷。
為了顧及妻子個人的生涯規劃,我短期內完全不考慮出國留學的可能;又為了妻子準備國考與證照,我也將繼續升學的時間表往後延。
白卷,就在這不斷的錯過中寫成。
今年妻子大考結束,接下來就是我要重新振作了的時刻。
重新振作起精神,為了前途奮鬥,這樣固然很好;然而,環顧四周,卻發現前途始終茫茫,不知歸向何方。
今天與石總餐敘,原本想探詢投其門下的可能,但石總一席話,真正打醒我夢中人:
我不斷地拿妻子的生涯規劃或國內學界惡質化等理由當藉口,只是為了逃避自己真正必須面對的人生。
是的,過去這幾年,我始終都在逃避著這點。
當然,「逃避」二字說得太重,但我確實停下了腳步,並從幾乎所有師長朋友圈中抽身隱居了幾年。
回顧這幾年,想想我並沒有白過。
至少,我工作維持家計,攢了點積蓄,並支持妻子全職苦讀。至少,我讀了不少好書,並寫了百來篇不像樣的雜文。至少,我確立了自己對佛學的興趣,並發心從事業餘佛學研究。
然而,這些對於前途而言,都還只是白卷。
我名下有CI論文嗎?一篇也沒有!我幾年內可以拿到學位嗎?連開始都還沒呢!我有累積兼課的時數與經驗,以便將來卡位嗎?沒有,我什麼都沒有。
關於前途這回事,我過去的幾年只有交了白卷。
我有留學夢,嚮往著能與世界一流學者競逐思想的高峰。我有教授夢,希望著能專心研究,並影響後進學子。我有立言夢,期盼著能將思想精華,躋身史冊經典。
夢是美好的,但白卷是殘酷的。
我想追逐自己的夢想,但卻沒有勇氣拿著妻子的幸福去陪葬。我想深耕自己的思想,但卻沒有擺脫四斗米的恐懼。我想開展自己的未來,但卻沒有任何的方向與指引。
我不怨今日手中僅有的白卷,但卻怨自己不知該如何將白卷染上點顏色。
茫與盲,是人生必然會遇到的關卡,因此雖慌不亂;
只不過,妻子還有幾天的大考等著要熬,一切只好暫時吞著,要咽要吐也只能緩上幾天。
突然想起高中寫過的短句:「……待從頭,收拾溝中蠹,引水源大江」
年少果然未經世事。要收拾,談何容易?大江,又該往哪源呢?
欣聞鼎公已成為部裡要員,自此仕途順利,不在話下;心中很替他高興,但同時也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自己手頭上的,並不是什麼像樣的工作。充其量是過渡性質,讓畢業生待著歇口氣,準備出國或國考的跳板罷了。
沒想到自己一作兩年,正邁向第三年。
自己雖處學術圈的邊緣,但實際上作的不過是打雜的工作;雖然每天接觸很多學者,但實際上根本落不入學者們的眼界之中。
過去幾年,自己為了糊口,每天安於這份卑微的小小工作。工作之餘,除了陪妻子與小貓外,就是抽空讀點閒書。
幾年下來,閒書看了不少,不像樣的雜文也寫了不少,但關於前途,始終還是交了個白卷。
為了顧及妻子個人的生涯規劃,我短期內完全不考慮出國留學的可能;又為了妻子準備國考與證照,我也將繼續升學的時間表往後延。
白卷,就在這不斷的錯過中寫成。
今年妻子大考結束,接下來就是我要重新振作了的時刻。
重新振作起精神,為了前途奮鬥,這樣固然很好;然而,環顧四周,卻發現前途始終茫茫,不知歸向何方。
今天與石總餐敘,原本想探詢投其門下的可能,但石總一席話,真正打醒我夢中人:
我不斷地拿妻子的生涯規劃或國內學界惡質化等理由當藉口,只是為了逃避自己真正必須面對的人生。
是的,過去這幾年,我始終都在逃避著這點。
當然,「逃避」二字說得太重,但我確實停下了腳步,並從幾乎所有師長朋友圈中抽身隱居了幾年。
回顧這幾年,想想我並沒有白過。
至少,我工作維持家計,攢了點積蓄,並支持妻子全職苦讀。至少,我讀了不少好書,並寫了百來篇不像樣的雜文。至少,我確立了自己對佛學的興趣,並發心從事業餘佛學研究。
然而,這些對於前途而言,都還只是白卷。
我名下有CI論文嗎?一篇也沒有!我幾年內可以拿到學位嗎?連開始都還沒呢!我有累積兼課的時數與經驗,以便將來卡位嗎?沒有,我什麼都沒有。
關於前途這回事,我過去的幾年只有交了白卷。
我有留學夢,嚮往著能與世界一流學者競逐思想的高峰。我有教授夢,希望著能專心研究,並影響後進學子。我有立言夢,期盼著能將思想精華,躋身史冊經典。
夢是美好的,但白卷是殘酷的。
我想追逐自己的夢想,但卻沒有勇氣拿著妻子的幸福去陪葬。我想深耕自己的思想,但卻沒有擺脫四斗米的恐懼。我想開展自己的未來,但卻沒有任何的方向與指引。
我不怨今日手中僅有的白卷,但卻怨自己不知該如何將白卷染上點顏色。
茫與盲,是人生必然會遇到的關卡,因此雖慌不亂;
只不過,妻子還有幾天的大考等著要熬,一切只好暫時吞著,要咽要吐也只能緩上幾天。
突然想起高中寫過的短句:「……待從頭,收拾溝中蠹,引水源大江」
年少果然未經世事。要收拾,談何容易?大江,又該往哪源呢?
2007年9月25日
有個性的貓(20070926)
我與妻子養了兩隻貓,一隻是Y,一隻是Q。
Q是幾年前朋友在路邊撿到的,沒辦法養便交給我們。我從淡水將Q帶到高雄,又從高雄帶回台北。
Q這幾年,適應狀況一直良好,就連我們這幾年改餵素食飼料,也都照吃不誤。
然而,Q之前的主人顯然相當縱容她,因此Q常常喜歡跳上餐桌,想偷吃人類的食物。
人類的食物偏鹹,犬貓不適合吃,容易造成腎臟負擔過重。
幸好我們家中除了祖母之外,幾乎都吃素,因此Q就算喜歡跳上餐桌,也吃不到什麼,於是每每都只是跳上去、聞一聞、被抱下來。
然而,最近卻出了大亂子。
也許是祖母忘記將她的食物罩好,隨意擱在餐桌上,而Q趁此跳上餐桌,偷嘗了久違的肉味;Q居然就此開始拒絕吃我們準備的飼料。
一開始我們不以為意,只以為Q最近精神不太好。但當我們發現Q已經一週未曾進食後,便趕緊送醫看診。醫生發現有輕微發燒與脫水,但以為是普通的感冒,於是在施打營養針與抗生素後,我們便將Q帶回家療養。
結果,接下來的兩週內,Q仍然不吃不喝。沒辦法,我只好按三餐強灌她水、飼料與維他命;而強灌的代價,就是我手上與身上多了十數條大大小小的傷疤。
兩週過去,Q雖然精神還不錯,但仍然不吃不喝。於是我們又再度帶她去送醫看診。
診斷結果,儘管Q的體重掉了五分之一,不過其餘其餘指標都還算正常。
無論Q之前是否真患感冒,總之現在已經沒有病狀。但不吃不喝與體重狂減,卻是無法忽視的事實。
我們最近並沒有搬家,沒有替她們施打疫苗,沒有更換飼料口味,也沒有給她們洗澡。
一樣的飼料,一樣的水,Y每天吃得希哩呼嚕,Q卻始終不肯就食。
我們跟妻子仔細檢查了各種生理與心理的可能問題,但左思右想,就是想不通Q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其後,我決定白煮一些魚片,給Q吃吃看。
結果,Q一聞到魚味,馬上胃口大開;不僅開始吃魚,甚至也開始喝水了。
原來,Q一嘗過肉味,就不肯吃原本的素食飼料了;而且寧願為此挨餓,讓體重減少五分之一。
看到這種現象,我跟妻子不禁感嘆:貓,真是有個性的動物啊!
Q是幾年前朋友在路邊撿到的,沒辦法養便交給我們。我從淡水將Q帶到高雄,又從高雄帶回台北。
Q這幾年,適應狀況一直良好,就連我們這幾年改餵素食飼料,也都照吃不誤。
然而,Q之前的主人顯然相當縱容她,因此Q常常喜歡跳上餐桌,想偷吃人類的食物。
人類的食物偏鹹,犬貓不適合吃,容易造成腎臟負擔過重。
幸好我們家中除了祖母之外,幾乎都吃素,因此Q就算喜歡跳上餐桌,也吃不到什麼,於是每每都只是跳上去、聞一聞、被抱下來。
然而,最近卻出了大亂子。
也許是祖母忘記將她的食物罩好,隨意擱在餐桌上,而Q趁此跳上餐桌,偷嘗了久違的肉味;Q居然就此開始拒絕吃我們準備的飼料。
一開始我們不以為意,只以為Q最近精神不太好。但當我們發現Q已經一週未曾進食後,便趕緊送醫看診。醫生發現有輕微發燒與脫水,但以為是普通的感冒,於是在施打營養針與抗生素後,我們便將Q帶回家療養。
結果,接下來的兩週內,Q仍然不吃不喝。沒辦法,我只好按三餐強灌她水、飼料與維他命;而強灌的代價,就是我手上與身上多了十數條大大小小的傷疤。
兩週過去,Q雖然精神還不錯,但仍然不吃不喝。於是我們又再度帶她去送醫看診。
診斷結果,儘管Q的體重掉了五分之一,不過其餘其餘指標都還算正常。
無論Q之前是否真患感冒,總之現在已經沒有病狀。但不吃不喝與體重狂減,卻是無法忽視的事實。
我們最近並沒有搬家,沒有替她們施打疫苗,沒有更換飼料口味,也沒有給她們洗澡。
一樣的飼料,一樣的水,Y每天吃得希哩呼嚕,Q卻始終不肯就食。
我們跟妻子仔細檢查了各種生理與心理的可能問題,但左思右想,就是想不通Q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其後,我決定白煮一些魚片,給Q吃吃看。
結果,Q一聞到魚味,馬上胃口大開;不僅開始吃魚,甚至也開始喝水了。
原來,Q一嘗過肉味,就不肯吃原本的素食飼料了;而且寧願為此挨餓,讓體重減少五分之一。
看到這種現象,我跟妻子不禁感嘆:貓,真是有個性的動物啊!
訂閱:
文章 (Atom)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
-
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