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2(20110112)

聽著這群中年留學生談著她們的生活,我的腦中不斷地思考著一個問題:

「人,究竟為了什麼要放棄自己的國家,而跑去外國生活呢?」

除了少數有流浪癖的人之外,絕大多數選擇留學、進而留在外國發展的留學生,幾乎都是因為認為「留學、進而留在國外,是比較有效益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對於五六○年代的臺灣人、七○年代的大陸人而言,幾乎是個“根本沒有什麼好比較”的選擇。

畢竟,相對於物質文明發達的歐美而言,臺灣還是個貧窮的農業、初階工業社會,而大陸還更是個共黨專橫的獨裁社會。

我相信任何人,活在二三十年前的那個時間點,若有機會留學、有機會留在外國,幾乎都會作出與這群中年留學生一樣的決定。

然而,當二十年過去,當年的留學生,時至中年之後,很多的想法與抉擇,都不一樣了。

對於這些已經在美國成家的中年留學生而言,子女,幾乎是她們現在最主要的考量。

畢竟人到了中年,就算事業還有發展空間,但幾乎也都可以看見頂點長什麼樣子了。

中年人除了拼自己的退休生活與健康外,幾乎都是為了下一代的發展而活著。

這些中年留學生的孩子,多半都成了ABC第二代,除了少數還能勉強聽說中文外,絕大多數都已是“披著黃皮膚的白種人”。

每次看著她們的父母,使用不算流利的英文與孩子溝通,而孩子們又都幾乎不懂中國文化的優美與深奧,就讓我想起前陣子妻子偶然認識的一位韓國大嬸:

妻子與韓國大嬸是在公車上巧遇的。大嬸的英文並不甚好,與丈夫兩人開著小店過活。

儘管妻子與大嬸並不相熟,但妻子仍能從大嬸的表情中,感受到她的落寞與無奈。

大嬸的孩子,是ABK第二代,幾乎不懂韓文;因此大嬸只能用著破破的英文,與孩子進行交流。

可想而知,大嬸與孩子之間,很難真正瞭解到哪裡去。

我不清楚大嬸當年究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到美國,我也不清楚大嬸是否圓了她想像中的美國夢。

但我永遠記得大嬸說的那句話:「再過幾年,等孩子念完大學,我就要退休,搬回韓國去!」

因為同樣的話,我在那群中年留學生口中,又聽到了一次。


====延伸閱讀====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3
一場中年留學生的跨年家庭聚會雜談_4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