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關於同性婚姻雜談_05佛門在家眾的觀點_已婚者(20111125)

接下來談在家眾的部份。

在「同性性交」與「同性婚姻」的議題上,
佛教對於在家眾的規範,
基本上只有「邪淫戒」一項而已。

所謂的「邪淫」,顧名思義就是「不正當的淫行」。

誠如前述:
佛教所謂的「淫行」,
有狹義的「一男一女之間的性器交」,
有廣義的「基於性衝動、涉及性器官、追求性快感而作的行為」,
更有最廣義的「一切以滿足性欲而起的行為」。

倘若吾人從最廣義,
又或者從高階欲界天人的標準來判斷邪淫,
則人只要與配偶以外者有了目光接觸,即犯邪淫戒。

若照這種標準論之,世間斷無任何持戒的可能。
足見這種無限上綱的態度,絕對不合佛說。


那麼,佛教到底怎麼定義邪淫呢?

正如佛教有不同層次對「淫行」的定義般,
佛教對於「邪淫」也有不同層次與不同向度的定義:

首先,佛教關於邪淫最直接的定義源於「身份」。

關於「身份」,最狹義的「邪淫」指的是:
「與合法婚配對象以外者,發生性行為」。

例如《沙彌律儀要略增註》:
「除自妻妾。侵犯外色。名曰邪婬。」

在這邊,佛教並不直接主張單婚制或多婚制,
也不談應該「多妻平等」或是「妻正妾從」,
而是將婚制的問題,交給社會倫理與國家法律處理:

倘若社會倫理與國家法律都認可多婚制,
只要是經過社會習俗與國家法律所認可的婚配儀式,
縱然是多妻納妾,佛教也認為是合法的婚姻關係。

倘若社會國家都只接受單婚制,
則多妻、多夫、納妾、重婚,自然都算是邪淫。


另一種源於「身份」的佛教對邪淫的定義,與八關齋戒有關。

八關齋戒,又稱為八支齋,是指:
在家眾為了學習出家眾的修行方式,
而在特定時間範圍內(通常為一日一夜),
比照出家眾最基本的「十戒」,而持「八戒」:

1.不殺生、2.不偷盜、
3.不淫、
4.不妄語、5.不飲酒、
6.不著華鬘香油塗身(泛指一切化妝品及飾品)、
7.不歌舞觀聽(即視聽娛樂)、
 不坐臥高廣大床(即豪華的家具或物質享受)、
8.不非時食(持齋,即過午不食)。

例如《四分律名義標釋‧卷11》:
「若出家。戒法護。
 乃至自婦。受一日戒法。
……
 如是犯者。名為邪婬。」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若優婆塞。自受八支。
 行婬者。犯不可悔。」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卷4》:
「若受八關戒時。
 無復邪正。一切俱制。
 犯者皆結重罪。」

受八關齋戒者,須持「淫戒」,而非「邪淫戒」;
因此在家眾在受持八關齋戒的期間,
不能有任何性行為。

倘若自己並未受持八關齋戒,
但卻與受持八關齋戒者從事性行為,
即便對方是自己的配偶,這樣也算邪淫。
(對方是犯了不淫戒,自己是犯了邪淫)

同理,倘若對方是受持「淫戒」的出家眾,
則與前例相同:對方是犯了不淫戒,自己是犯了邪淫。

這種性行為之所以算是邪淫,
主要是由於它造成對方犯了「淫戒」。

經過正式受持「淫戒」者,即受有「戒體」。
所謂「戒體」,是指受戒者獨有的一種特殊身份:

當受戒者正式受戒後,
其人便受有「戒體」,具有「持戒者」的身份。

「戒體」好比是參與匿名戒酒者的胸章:
一旦別上這個胸章,
對外,讓別人知道自己正在戒酒,
對內,提醒自己正在戒酒。

假設某甲看到某乙的戒酒胸章,
便知道不應該在某甲面前飲酒,
也知道不該帶某甲參加會飲酒的聚會,
以幫助某甲能夠堅持戒酒的努力。

但倘若某乙不別上胸章,
也從未跟別人說過自己正在戒酒,
別人就算有心成全某乙,
也可能因為不知情而提供誘惑,或造成妨礙。

對於佛教而言,
世上有許多的人與天龍鬼神,
都非常樂意幫助別人持戒修行。

因為幫助別人持戒,是在成全別人的修行,
這樣的動機與行為,也是在成就吾人自己的修行。

有些天龍鬼神具有神通,可以看得到修行人的「戒體」,
就知道對方是發願持戒的修行人。

在此,「戒體」就發揮了類似戒酒胸章的功能。

與「受淫戒者」從事性行為,就是在破壞對方的「戒體」,
無論彼此的身份為何,又或者雙方是否合意,
這樣的性行為終究都不是正當的,所以只能是邪淫。

這是另一種源於「身份」的邪淫。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