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薪資正義雜談(20130831)

人不是商品,但勞動力是。不然勞動力就不能被標價,也不能用勞動服務去換取薪資報酬。如果勞動力可以透過市場機制交換供需的資訊,則參與者就有自己要面對掌握資訊後如何作選擇的責任。

企業缺乏競爭力,這是一個問題;但如果公司都快倒了,員工明知如此還選擇繼續待下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沒有別的出路?那這不是正因為自己所提供的服務是可替代的呢?

因為沒有別的有競爭力的公司?那臺灣之外難道沒有別的有競爭力的公司了嗎?

有能力的人才,為了追求自己的未來,而選擇放棄繼續留在臺灣的勞動市場而出國求發展,這是一個到處都可見的現象。在整體社會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是個警訊;但在個體的角度來看,這從來都不是個大問題。所以分析問題,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去切入。

談薪資正義,幾乎談的都是勞方個人的滿足感。很少有社運人士會從資方角度來談。就算有些學者會從「平均薪資零成長+物價上漲=總體經濟負成長」的角度來談,但那也不是談薪資正義的問題。物價上漲,涉及到原物料上漲的問題,而有非常非常多的原物料,產地都在別國;所以這是一個全球經濟的問題。當全世界原物料產地都在漲,要求企業不准漲商品的售價,那就是要求企業作白工。

如果要把薪資正義的責任直接扣在企業的頭上,那首先就得先回答一個問題:有些產業雖然沒有轉型的能力,但幾十年內仍然還有存活的利基,只不過利潤確實越來越稀薄。對於這種產業的經營者而言,她們可以選擇選擇直接把整個公司收掉、變賣公司資產,然後直接退休或改行去炒地皮或金融商品;但她們也可以繼續苦撐著,看看會不會有些轉機。

有很多企業的知識、能力或資本不足以走上轉型之路,而她們又不願意就這樣把辛苦建立的企業收掉,所以她們選擇苦撐。但是,當企業的利潤就是越來越薄,她們難道就有義務在自己越來越稀薄的利潤中,撥出越來越高的比例給員工,好交換其實替代性高且品質差異的勞動服務嗎?這是很多臺灣中小型企業面臨的實況。如果我們同情勞工因為通貨膨脹與消費力緊縮而造成的實質收入減少,何以我們不能同情同樣也在承受通貨膨脹與消費力緊縮的雇主?

要在這些企業中談薪資正義,當然可以;但追求這種薪資正義的代價之一,就是資方有可能選擇「不玩了」的風險。就算資方關廠歇業後統統都沒有積欠薪資,勞保勞退的雇主負擔都有按時繳納,甚至還給了好幾個月的遣散費,但很多員工年紀一大把,就是很難負擔得起屆退才轉行的成本。

比起「失業然後幾年都找不到工作」,很多勞工選擇「繼續領低薪」。這不是資訊不足的結果。恰恰相反,這正是一個建立在知識與資訊之上的理性判斷。(對風險的評估也是資訊的一種)

今時今日,滿街都是盼望著學生上門的大學,職訓局也有各種各樣免費或便宜的課程。如果勞工覺得自己的勞動服務能力低落,應該要轉型,其實門路管道都很多。但當然,也許有些人長期沒有存款,又或者選擇了一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昂貴房產所以揹著鉅額房貸,所以無法承擔學習新技能的成本;只是,這些人當初選擇把每個月的薪資花掉,又或者選擇不租屋,那今天落到沒有閒錢可以充實進修或轉行創業的窘境,難道也該怪政府或雇主嗎?

產業面與總體經濟的問題,向來都很複雜。一堆經濟學者與諾貝爾獎得主每天努力思考,其實同樣也沒辦法拿出什麼好解方。這是個很令人感到遺憾且殘酷的事實。

但,若要把這一切全部怪罪在「資方」頭上,這就未免太過了。

市場機制可以使得資訊流通,進而促成原物料、勞務或商品得以溝通有無。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參與者會蒙受損失,有些則會得利;但終究不可能所有人都蒙受損失,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得利。無論我們認為人有沒有足夠的知識或能力,人總是在其中參與著:有些時候會蒙受些損失,有些時候會得到些利益。事情就是這樣。

把「得利」當作理所當然,卻把「損失」當作多麼不能接受的不正義,這樣的心態其實一點也幫助不到任何人,而只會讓自己落入「找替罪羔羊、發現問題沒有解決、再次找替罪羔羊、還是發現問題沒有解決、……」的無限迴圈之中。

事實是:當產業不斷地在轉型,當社會分工的型態不斷在改變,死抱著過去美好記憶的那些人,終究得為了自己的死腦筋而付出代價。比方說,當汽車發明了之後,馬車產業終究會死掉。只會製造馬車的人,或是只能靠駕馬車維生的人,終究會被時代所淘汰掉。淘汰她們雖然很殘酷,但不淘汰她們就等於是對整個社會殘酷。(難道我們的社會應該一直用稅金去補貼馬車產業的虧損,好保障馬車產業從業者的「就業權」,直到稅金再也負擔不起為止嗎?)

國家社會能作的,充其量就是為了整體共同利益,而盡量減少這些人在短時間內所必須承受的損失,然後盡量想辦法幫助她們過渡到新的變化之中。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當事人自己願意改變才可能。

人終究得接受改變的,只是有些人會選擇在陣痛還小的時候就改變,而絕大多數人寧願在付出慘痛代價之後才肯改變。任何基於同情後者而主張的正義,總是得讓社會整體承擔高額的成本。

有些人覺得社會應該承擔這些成本,但有些人覺得不應該。為了解決這種價值衝突的問題,於是我們有了民主政治。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