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網際網路(internet)興起之後,於十數年間迅速成長,不僅使用人數激增,同時亦對既有社會概念與制度產生顛覆效果,因此因應網際網路興起後之不同領域,包括行銷、管理、消費習慣、作息方式、職業結構、社區等面向,均有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理論」及「預測」出現(Jones, 1995; Castells, 1996)。台大人類學教授尹建中亦以「旋風式衝擊」來形容網際網路的衝擊(尹建中,民87:39)。這種未來學式的(futurological)理論有些確然中的,但更多只是空談與想像。不過不可否認的,這種企圖掌握新趨勢的「情結」(complex)或許正反映了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與焦慮,但也人類追求主體能動(subjective agency)的一種體現(present)。
本文寫作於此一時代,或多或少亦受此一環境脈絡(context)的影響,因此難免也想對這種所謂的趨勢做做預測。未來學講究的並不只是在預言(vaticination)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做成預言過程中,對現狀的觀察與對過去的反思。因此,本文寫作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做出準確或可能性高的推論或預言,而是藉由此一過程作省思的工作。本文若真寫出了些什麼,我相信也應該是這個部份才是。
網際網路的影響之大,只怕不下用火術或者印刷術的發明。雖然目前已有不少文章或理論針對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進行討論,不過我最關心的部份,其實還是在於網際網路對於傳統社會以及支配社會體系的結構或概念如何產生衝擊及影響,甚者,這些社會結構或概念如何因應,如何調整,又如何演化出新的制約空間,這些是我意欲討論的部份。
由於市民社會的概念具有相當廣泛的多義性(polyosemic),相關論著或理論常僅見諸於各式政治理論之一角,而所關涉之面向廣佈於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法理學及公共行政等學科之中,因此若想完整討論市民或市民社會等概念,以本文區區數千字篇幅只怕力有未逮,因此本文僅就相關理論及概念作一粗淺討論,並不圖建立具體理論架構或模型,而僅希望能從不同論述交鋒過程中,作一思想激盪之嘗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在這篇長文中,我回顧了最高法院刑事庭174個案子,以確認我國法官在實務上對合意搜索的判斷原則。 其實,我國法官其實並不是完全對於「合意搜索」完全陌生或無知,因為它本來就是第一線執法人員很常使用的手段;在這點上,我國與歐美各法治國並無二致;而且也早就針對其中「權利保障」及「程序...
-
曾國祥在 〈太陽花學運帶出的民主價值:公民權利、人民主權與社群共善〉 一文中,主張這次太陽花學運的學生因為訴求了某種「比憲政體制還要高的政治正當性原則」,因此應該視之為是一種國民主權者對「主權」的回收。曾國祥更於此文中認為,這種訴諸超‧憲政高度的正當性呼籲,恰恰是一個民主社群得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