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23日

張可揚〈從豬圈到豪華豬圈〉雜談(20030823)

臺灣現狀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正是「缺乏『精緻文化』」!

看到空地就想去種菜,
看到水池就想去養鴨養烏龜,
垃圾桶滿了就隨便一扔,
這些都是根植於臺灣人民生活中的「俗民文化」。

這些是「俗民文化」,
因為這些是我們每天日常生活的累積。

但是,對於有些人而言,
她除了過每天的生活之外,
還能從「生活」中挖掘出值得細究的價值;

於是,有人開始作資源回收。

有人寧願很麻煩地拎著垃圾走上幾條街,
也不願意隨手亂扔。

有人開始吃素,
但既不是基於宗教理由,也非關乎健康,
而是因為她知道國際畜牧業對於地球環境的破壞。

有人開始自備餐具,
因為她發覺每天吃過的便當盒,
堆積起來便會成為後代子孫的困擾。

有人開始調高冷氣的溫度,
因為她寧願不那麼涼快,
也不要讓地球的溫室效應更加惡化。

前面這些,看起來好像是各種環保的舉動,
實際上,這都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能從「生活」中挖掘出值得深究的「價值」,
進而將這「價值」與自己新的「生活」加以結合,
最後,經過一定時間的累積,終於形成了「精緻文化」。

大家都吃排骨,
可是有少數饕客寧可沒東西吃,
也不願意吃解理沒處理好的肉。

大家都上館子作「吃到飽」的消費,
但就是有些人寧願回家自己作菜,
也不願意自己為了「吃」而顯得一付貪婪樣。

這裡,「值得深究的『價值』」漸漸浮現。

我們終於赫然發現:
傳統那些貴族的「講究」,
其實也是從「自『生活』中挖掘出值得深究的『價值』」開始的。

於是,我們只要能在「生活」中用心,
「價值」自然會跑出來。

有很多人就地取材,拿廢木條釘成郵箱,
這本來是「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生活而進行勞動」的結果,
但,很多人一看到「手工製作的郵箱」,
或許自覺,也或許不自覺,
總之多多少少都看到了:
「郵箱」所意味的那種「為了『生活』而付出的努力」,
因此,大家開始也買起「手工製作的郵箱」來。

這,就是消費文化。

因為人們又想成為能對自己生活盡力的人,
但又不願意實地流汗花時間,
便買買手拉坏製成的碗,
買買純手工編製的桌布,
於是,在這短暫的片刻中,
似乎覺得自己終於置身那「為生活盡力」的境界。

一句話:
人人都想要「結果」,
人人都想要得到「流汗後的成就感」,
卻又不肯真的花力氣花精神去苦幹,
最後,終究還是只能透過「消費」來化解心中的焦慮。

這種現象,如果表現在公共行政上,
那自然就是張可揚君所談的「豪華豬圈」了!

一棟豪宅不會因為豬養在裡頭,
就能免於成為「豬圈」;
只要裡頭養的是「豬」,
無論是總統府或是鴻禧山莊,
終究也只不過就是個豬圈罷了。

「文化」的關鍵在於「人」,在「人的『生活』」。

臺灣人在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
開始覺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似乎不高,
因此決定花錢投資,
養音樂廳,養戲劇院,
也開始捨得花錢找建築師弄造景。

問題是,建築風格其實終究還是反映人的文化,
一群人出洋取經,回頭蠻幹的結果,
就是經常蓋出一堆
「看起來很有味道,但不實用」的建築。

張君文中所提到的淡水垃圾桶亦為一例:
公共場合的垃圾桶,不以使用量為最先考量,
而是以造景、風格為目標,
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漂亮好看但不敷使用的垃圾桶。

坦白說,如果垃圾桶耐用便宜又方便,
加上人民不會亂丟垃圾,
而且垃圾桶能定期清洗,
那麼,經過社區居民的彩繪,
垃圾桶也可以成為「生活」中「精緻」的物品。

由此可見,不重視「生活」,
只妄想由「消費」來提高「文化」水平,
最終的下場就是「豪華的豬圈」,還能有別的嗎?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