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8日

大乘是佛說(20071029)

在中期大乘佛學以前,其實大小乘之間並沒有那麼絕對的分立關係。

呂澂:〈小乘佛學〉,《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1987年)
----引用開始----
在部派佛學時期,有部分為東西兩派;
以後東派得勢,曾總結其學說,編為《大毗婆沙論》,
形成毗婆沙論一派,頗得貴霜王朝的支持,遂取得代表整個有部的地位。
……
有部的這一著作,對當時流行的說法,都曾加以駁斥,
而大乘的經典此時已出了不少,如《般若經》還是脅尊者相信的,
那麼它對大乘是否也有所反映呢?
有的,但反映得不明顯。為甚麼呢?
……
開頭,它們不承認大乘,提出「大乘非佛說」的口號根本予以否定;
既然如此,所以在小乘的著作裡對大乘學說就不能明顯地反映。
不過,對照大乘的著作,他們對大乘學說的反映還有蛛絲馬跡可尋
……
在這裡也看出小乘雖對大乘根本否認,
但對大乘的學說仍是暗中做出反映,有所反駁的。

有部對於大乘並非一筆抹煞,僅止於反駁而已,
同時也有據以修正己說,或與大乘多少取得調和的地方。
……
講到佛有十八不共法,
有部原與大乘不同,
……
有部受到《大智度論》的駁斥後,也感到自己講的不合適,
像十力、四無畏等是一種重複。
因而承認另外有一套十八不共法,如一切智智等,
便悄悄地把大乘所列三種也列了進去。
……
可見大乘對小乘是有影響的,
而且小乘受到影響後也是有變化的。
……
此外,有部西方派也受到大乘影響,
而且發生的變化更大。
----引用結束----

當時的部派佛學傳了又分、分了再傳,
許多地區同時兼雜流行大乘與小乘學說;

當時最一流的論師、譬喻師,多半大小乘兼修。
世親便是一例:

世親先在一切有部出家,後來認為有部太過固執、保守,
因此參考了當時各種佛學理論,
並以《雜心論》為根本,寫下了《俱舍論》。

《俱舍論》表面上推崇《大毗婆沙論》,實際上卻同情新的理論。
(只不過《俱舍論》並不直接攻訐《大毗婆沙論》)

世親的《俱舍論》統合了當時西方有部、毗婆沙派、經部等小乘學說,
《俱舍論》甚至有取代《大毗婆沙論》地位而被看成有部的代表作的趨勢;
然而,世親本人後來改宗大乘,而門下同時兼有大乘與小乘弟子傳承。

由此可知,在西元三世紀以前,
大乘與小乘之間的對立,並非真的那麼斷裂且激化。

大乘對若干保守的小乘理論提出質疑與新見解,
而小乘則多少亦因此進行理論的改革及修正。

呂澂:〈中期大乘佛學〉,《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1987年)
----引用開始----
再從當時佛學本身情況看,
大乘思想一發生,部派佛學方面就有人反對,
批評大乘經典不是出於佛說。

這一點,在《般若經》內即有反映,但不是部派佛學全體的看法,
例如馬鳴之師脇尊者,就相信《大般若經》是十二分教內的方廣一分。

大乘經典是否佛說,當時確有不同的意見,
但並未展開爭論,從文獻上也看不出來。

大乘思想流行以後,經過龍樹師弟的組織,
對部派佛學,尤其是有部大加攻擊,
陸續出現了大乘經,這才開始有反映
----引用結束----

世親曾經論證了「大乘是佛說」的七個原因: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1 冊 No. 1585 《成唯識論》
----引用開始----
一先不記故。
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餘為壞正法故說。
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

二本俱行故。
大小乘教本來俱行。寧知大乘獨非佛說。

三非餘境故。
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
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為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

四應極成故。
若謂大乘是餘佛說非今佛語。
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

五有無有故。
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
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
誰出於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

六能對治故。
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
能正對治一切煩惱。故應信此是佛所說。

七義異文故。
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

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引用結束----

一、「先不記」指的是:

佛在世時並沒有預先告知弟子,後世會有偽稱佛說的大乘經典出現;
若大乘經典為偽,而佛未預先告知,則佛便沒有大智慧。

根據小乘經典,釋尊曾經親口預言佛教會分裂為不同部派,
甚至曾預言過佛教正法總共會留存多久、女人出家會縮短正法流傳時間。

既然佛有能力看見後世亂佛、滅佛的事件,也曾親口提出警告,
何以對於「大乘」從來沒有提出過警告呢?


二、「本俱行」指的是:

大乘與小乘的經典,最初都是各部派自行口耳相傳;
西元之後,才開始有文字的記錄。

然而,若單就文字版本的佛典而言,
大小乘經典的出現差不多同時。

再者,小乘經典早在毗舍離城集結時,便曾編修過佛典的次第,
單就小乘的傳承而言,已經斷失真正的“原始”佛典可比對;

部派之間往往又有偏見,因此亦不可偏信單一部派之說。

因此,至少在西元三世紀以前,
大小乘之間並不存在絕對性、斷裂性的衝突。


三、「非餘境」指的是:

對於佛教而言,只有「佛理」與「外道」二者的區分。

事實是:大乘理論並不同於西元前後的各種外道理論,
它與外道相比,反而更接近小乘的理論。

因此中期大乘以前,沒有任何學者敢說大乘是外道,
而只敢說大乘是佛學的一支。
(晚期大乘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語言,因此比較多可批評處)


四、「應極成」指的是:

「大乘非佛說」的最主要根據,
在於小乘若干部派的傳說並未記載大乘理論。

那麼,姑且讓我們假設大乘經典不是釋尊所說,
而是它方諸佛所說;

則單就哲學而言,大乘理論與小乘理論並無相悖之處,
兩者相同、相容之處反而更多些。

因此,若「大乘為它方諸佛所說」此假設成立,
則許多小乘部派便能同意「大乘理論合乎佛理」這點。

然而,既然佛佛不二,
則釋尊所說佛理,必然與它方諸佛所說相通。


五、「有無有」指的是:

若相信大乘理論合乎佛理,則必然相信「大乘是佛說」。

若不相信大乘理論合乎佛理,不承認有菩薩這個階段,
便無法解釋「佛」如何可能。

這裡分成兩點說明:

1.小乘理論的最高境界是阿羅漢,
阿羅漢證果之後,遲早會入涅盤。

然而,根據小乘理論而修行者,必然是聲聞弟子;
就算他證阿羅漢果,能入涅盤,但終究不是「佛」。

因此,小乘理論無論流傳多久,都無法產生「佛」,
而只能產生無數的聲聞「阿羅漢」。


2.當佛法滅亡之後,世間眾生並不會因此消滅,而是繼續輪迴。

屆時,由於證果聖人都已入涅盤,
同時由於佛法已滅,任何佛典就算還存在,也完全無法為人所學習與認識。
(不然,就不叫做「佛法已滅」)

因此,當小乘理論全然消失後,阿羅漢也不復存在。

承1.與2.,若不存在大乘理論的菩薩觀,
則「佛」根本不可能出世。

要知道:根據佛理,世間萬事萬物皆為因果業報緣合而成;
萬事萬物如此,佛出世亦如此。

「佛」只會出世於沒有佛法的時代。
若沒有菩薩理論,則佛究竟如何可能?

純機率?眾生業報的時機?
以上二說都不合佛理。

因此,若否認有菩薩,則無法解釋佛如何可能。

若佛根本不可能,那小乘到底向誰學的佛法?

因此,若小乘為佛說,則大乘必然也是佛說。


六、「能對治」指的是:

若大乘非佛說,則大乘經典的各種修行法,必然無法真正處理掉無明煩惱。

然而,許多依照大乘經典努力修行者,
亦能證得小乘理論中的許多境界,並且能正確地對治一切煩惱。

由此可知,大乘理論絕非「外道」;
不是「外道」,必然就是「佛說」。


七、「義異文」指的是:

若單從語言文字去看,
或許會由於大小乘經典的許多字句、說法不同,
因而認為二者截然對立互斥;

但學過語言學者都知道,
過份拘泥於字句,有時反而無法正確掌握語言的真意。
許多時候,一句話的真正意思,要看上下文去推敲才能瞭解。

世事如此,佛理為何不是?

因此,真正鑽研大乘理論,如實理解真義後,
便會知道大乘小乘皆為佛說。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