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

翟本瑞、尤惠貞<基督新教與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經典編纂的比較研究>雜談(20111203)

引用三段內容:

其一:
「在十七世紀搜集《新約》各種不同異文就已高達三萬種之多,
……
 算到二十世紀初期,刊行印刷的《希臘文新約》已有超過一千個不同版本了,其中存在相當多的變異。」


其二:
「第三任哈理發歐斯曼(Othman)知道遠地有人以不同發音朗誦《古蘭經》時(尤其是新信奉的非阿拉伯人),他馬上派遣濟德等人到各處將應用中的《古蘭經》收回,再以原始標準版本來代替,使得各地在經文與發音上都能一致。時至今日,除了後來加上音標符號使得經文容易誦讀外,回教徒相信他們的經文與651AD的原始經文是完全一致的,這種一致性,強化了回教徒堅信他們的經文是完美無缺得到真主保証的。
……
這是將口說傳統特定版本固定化,成為唯一正典的作法,當然也就沒有異文與不同版本的問題。於是,回教的絕對宗教權威性也建立在不易不移的經典一致性上。」


其三:
「這些信仰系統隨著歷史上的因緣際會,在諸如理論、學說、文字記載、翻譯譯文、社會地位、組織型態、經濟條件、宗教領袖的個人經歷等外在表達方式差異,『同出而異名』,發展成為完全不同的宗教。如果將其各自視為具有絕對性的宗教,當然就只能從經義的優劣來判斷其變異。然而,如果我們將這些不同派別的宗教,都當成同一思想體系的不同表述,則正如同口說傳統的各不同版本都具有相同意義一般,共同構成了一個活的體系,彼此可以針對不同教義內容相互啟發,而無從堅持其統一與絕對性。

 這也正是『依絕對性的聖經權威』而建立的宗教傳統,所必須面對的弔詭:一方面它們各自是獨立而絕對的,但另方面又必須藉著否定其他信仰才能支持自身的絕對性。這時,當同一源流系統的各支派都宣稱其是絕對唯一時,其間的相對性格也就昭然若揭。」



我與妻子身邊的親戚、朋友、熟人中,有不少都是基督徒。對於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而言,我很高興他們能夠接受基督教作為信仰,因為他們確實可以從中得到「慰藉」與「支持的力量」。

畢竟,如果要他們來接受佛教這種強調「自我修行」的觀念,大概還沒聽完對佛教的介紹,人就不知道跑去哪裡了。

但對我來說:那種「支持的力量」,在「同鄉會」、「民間社團」、乃至於「黑幫」中一樣存在;或者更毋寧說:那種「支持的力量」根本就是來自於「人的聚合」,而非來自於「神」自身。

因著「人的聚合」而產生了「支持的力量」,進而再點綴些許神秘色彩與神學論述,最後再整合於一個對「權威」的服從與信仰
,這就形成了世間上絕大多數的一神教。

一神教對權威的盲從,讓我始終沒有辦法接受它;哪怕接受了它就可以得到些許「力量」,我也不願意被那「力量」所引誘。

但人終究還是人,多少都有脆弱的一面。在脆弱的時候,希望能夠找個能取暖的地方窩著,這是人之常情。所以還是別太苛責這些「人」。

他們雖然迷信權威,但終究只是希望能夠得到慰藉與安全感。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數饅頭過日子而已,總不能強求每個人都是哲學家吧!

話說到底,哲學這條路之所以難走,不就是因為真的少有人能夠擺脫自己內心對「慰藉」與「安全感」等假象的不斷呼求,而勇敢選擇不斷自我檢視、自我挑戰嗎?這條路難走,不是沒有原因的。

只不過「出來跑,遲早要還的」。靠著「迷信權威」而得到安全感的人,遲早都得因為迷信權威而嚐到苦頭。秦始皇如此。納粹如此。毛澤東如此。陳水扁也是如此。(把陳水扁跟他們幾位相提並論,會不會稍微有點抬舉他?但這種小事就不談了吧……)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