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教,無論是猶太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還是摩門教,其信仰中心的「經典」,都經過各種各樣的宗教會議進行編纂與刪修。天主教聖經最早的「七十士譯本」,是由精通希伯來文的希臘學者用希臘文編成,其後才又轉譯回拉丁文。這就是一例。
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宗教會議或編纂會議中,許多不合乎教廷好惡或宗教領袖個人信念的「次經」,不僅被逐出「正典」的行列,甚至還將之斥為「偽經」,將之集中焚毀。
所以對於很多只讀聖經正典的信徒而言,耶教彷彿從來都沒有任何分歧與矛盾存在。正典上的一切,都是神的話、神的旨意。但這是錯的。因為事實上,正典其實只是被當時掌權的宗教領袖所選擇加以保留的一部分。
在耶教發展過程初期,無論是猶太教還是天主教,都有許多不同的教派存在;只不過,經過一代又一代權威人士的〝過濾〞後,這些思想與主張,不是早已消失在歷史中,就是被視為是異端邪說。
這種迷信權威的心態,其實經常貫穿耶教信徒的心理與生活中。因為宗教領袖已經幫信徒刪選出〝正確〞的經典了,所以信徒只要相信這種刪修過的聖經即可;甚至只要相信神父、牧師、傳道、長老的說詞即可。
理解這種心態後,就不會意外何以耶教發展到後來,會出現統一教、大衛教這類〝邪教〞;因為耶教信徒本來就習慣相信權威,只要有身具奇魅人格的領袖出來號召,怎樣荒誕的見解都會有信徒照單全收。
這些〝邪教〞原本就是耶教出身,只不過後來被主流教派否定其地位罷了。這種「被主流教派或政府法律迫害」的自我認知,反而更強化了信徒對宗教領袖的忠誠與崇拜,因為「被迫害」從來就是耶教的傳統:猶太教從上古一路被迫害到現代,天主教最初也被羅馬帝國迫害,伊斯蘭更是一直被天主教、基督新教仇視至今。整部耶教的發展史,根本就是一部被迫害史。
這些從出身耶教的教派,從耶教的經典中找到自己可以下手的教義新解,更在學會了宣傳、吸收與管理信徒的手段後,就逐漸自立門戶獨立出來。獨立出來後的教派,若是與原有宗教權威者的關係良好(比方說彼此不太互挖牆腳,又比方說上繳的貢金給足額),就能被原有宗教權威視為是合法教派(例如主業會是1928年在西班牙成立,50年代被教廷承認其教派地位,80年代被教廷視為是天主教自治社團。就是一例
然而,倘若教義新解挑戰了原有宗教權威(又或者上繳的貢金不足),就會被原有宗教權威視為是異端,甚至根本認為是邪教。例如前述統一教、大衛教派,又如耶和華見證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督教科學會、摩門教等。
有些人以為:異端與正統之間,其實差別在於對「正確教義」的認知不同;異端誤解了正確的教義,猶如迷途羔羊般。但這種看法其實是犯了天真的幼稚病。因為耶穌信仰最初也是異端,只不過是後來倖存並強大到足以回頭稱霸的異端罷了。今天被主流天主教庭或主流基督新教教派視為是異端的那些教派,焉知未來不會強大到「今日主流再也不能否定」的程度?
其實,耶教的「正統/異端」是個假議題。因為,如果就連耶教根本的正典,都不過是宗教領袖實踐其權力的結果,那麼誰說今日的異端,未來一旦掌握權力後,不可能就會被認為是正統?
異端之所以是異端,不是因為它在教義上是否錯誤,而是因為它不被正統的權威者所接受。許多耶教徒以為異端是「錯在先,不被承認在後」,這是犯了倒果為因的邏輯謬誤。
相對於耶教,佛教不談「異端」,只談「外道」。
佛教所謂的外道,指的就是「不是佛法的道」。外道二字,自始就無貶義,因為佛教把佛陀所傳的「佛法」(包含辟支佛自己所悟的佛法),稱之為「內道」,因此「非佛法」自然就被稱為「外道」。釋迦摩尼佛出家學道,最初就是師承外道。佛陀成道後,所收的弟子中,也有不少原本就是求道多年、徒眾甚多的外道領袖。
佛教在經典的傳承上,從來都不迷信權威。儘管在佛滅後第一次王舍城集結時,要求只有證得阿羅漢果位者,才能參與背誦佛典與集結;然而王舍城集結的內容並未筆錄成冊,而是由參與者各自一代一代口耳傳承。因此,今日所見的佛典,全部都是部派時代傳承的產物,其中絕對都參雜了各部派的見解。
也就是說:佛教從來都不存在一部權威地位的官方聖經存在。佛教所有的佛典,都是各部派幾千年各自傳承之後的結果。然而,這種看似混亂的「欠缺統一權威經典」現象,對於佛教徒而言不僅不是件壞事,反而是件好事(當然,這對於只在乎挖掘出「正宗」的考據學者而言,自然是件壞事):因為各部派的傳承,依據了印度各地不同的民情與社經狀況,這便使得佛教的「教義」與信徒的「真實生活」間,有了許多的對話機會。
儘管在細節上,部派之間存在著許多記載出入與見解歧異的現象,但在基本教義上,各部派所傳承的佛典卻經常出現一致性。「部派之同」可以被視為是「經過各種考驗而始終不變的根本教義」,「部派之異」又可以被視為是「相同教義在不同風土民情下而有的不同彈性權宜處置」。
因為,儘管部派佛典的傳承者,多是實修有成且精研佛理的高僧學者,但他們畢竟還是人,而且他們的修為與學養仍未達佛的境界,難免都會受到自身時空條件的制約。既然大家都是人,就難免會犯錯;犯錯沒什麼大不了的。重要的不是不犯錯,而是犯的錯不能讓後人繼續錯下去。只要後人不把前人視為權威,自然就有可能在前人犯過的錯誤中,找到正確的出路。
這種「異中求同」的空間,正是講究權威的一神耶教所不能提供的。因為耶神不會犯錯,耶神挑選的先知與聖徒,其所傳承下來的經典或福音書,自然也不會記錯耶神的話。教廷、教會、清真寺祭司是耶神在地上的代言人,這些宗教領袖更不會誤解耶神的教導。
然而,「權威」乘上「權威」,最終只會得到「權威」與「迷信權威」,不會得到別的。重點不在於「宗教權威是否正確的?」,而是在於「存不存在著檢查宗教權威是否正確的可能性?」
對於許多教會的弟兄姊妹而言,「同性戀是錯的」、「瑪利亞處女懷胎」、「三位一體」、「耶穌羽化升天」、「星期日是安息日」、「耶誕節是耶穌的生日」這些都是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
但事實是:前述這些〝事實〞,有許多都是後來的教廷或學者自己發明的,又或者是基督教發展歷史中的將錯就錯,並非耶穌本人的主張,古猶太經典也從來沒提及過。
儘管如此,仍然有無數的基督教徒把這些當成是〝事實〞而信仰著。到底他們的根據何在?姑且說這些概念來自《聖經》吧。但,雖說《聖經》就是基督徒的信仰中心,但《聖經》也有很多種版本。基督徒到底應該信仰1919年的「中文和合本」?1611年的「英王詹姆斯欽定版」(King James Version)?1811年的「修正版」(Revised Version)?還是1952年的「修正標準版」(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很多基督徒連「聖經有多種版本」這個事實都不知道了,又怎麼可能通過參考不同版本的聖經,來確認自己所信仰的真的出自耶神呢?
也許有人會抗議:倘若沒有宗教權威者把關,吾人如何判斷哪些主張真正合乎教義?其實這種抗議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期待有權威者代為過濾」的這種心態,本身就是對權威的迷信與崇拜;倘若真理真的存在,它絕對不需要靠著權威者壟斷話語權才能被人所認識。
然而,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難免需要靠信仰權威,好給自己安慰,或至少不用永遠活在懷疑論或後現代的自我崩解陰影之中。只不過,真正的「信仰」,是能夠經歷各種對話與挑戰的;只有「迷信」才是把頭埋在土裡,或是把異議全部都放火燒掉、抹煞掉,好讓自己聽不到各種不利權威的聲音。
2011年12月3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
-
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