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

臺灣正名運動雜談_2(20111209)

我個人還是那句老話:如果獨派真覺得「非得把國名改成臺灣共和國不可,這樣才算是自己的國家」云云,這是每個人各自的情感需求;坦白說,它不一定很理性,也不一定很有道理,但如果它耗費的成本不大,對社會整體無傷,那也無不可。

但這種情感的需求,很可能只有某些獨派人士才有。它未必是社會整體的需求。對於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實務上的需求」可能還是比較要緊的。

所以,若把少數幾個人的個人情感需求,誇大說成是整個社會一致的需求,這樣就不太好了。


不過,我是真的覺得「改國名」的實際效益不見得太大。因為妻子與我,都曾有過「跟人介紹我們來自Taiwan之後,卻被認為來自Tailand」的經驗,而且不只一次。妻子一個課堂上的同學,最近認識了一個泰國朋友,因此他便很熱情地想要引介給我妻子認識,因為他一直以為那是我們的同鄉。

稱Republic of China,可能會被認為是People Republic of China;稱Taiwan,可能會被認為是Tailand;稱Formosa,可能會被以為是阿根廷的一省或一市;稱Chinese Taipei,我們又覺得被降格。那麼,到底該稱什麼好?

其實,稱什麼都好。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尊重,來自於我們與對方的「情誼」與我們自己的「實力」。

一個黑幫老大名叫阿狗,大概也不會有人敢當面輕賤他;一個乞丐名叫善貴,大概也不會有誰尊重愛護他。

如果一定要挑毛病,每個人都會有不喜歡自己的某個地方:也許是鼻子太扁,也許是歪臉,也許是長短腳,也許是高低肩。但大部分的人,最終都學會接受自己的一切缺陷,而且也接受那些我們愛的人的一切缺陷。

「Republic of Niger」與「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兩個國名非常接近;在國名簡稱上,「Niger」與「Nigeria」的差別,也絕對比「ROC」與「PRC」來得小。相信我:倘若有某個海關人員會把「ROC」跟「PRC」搞混,那他大概也很難分辨清楚「RN」與「FRN」。

(原諒我又舉一次尼日與奈及利亞的例子,因為它真的很有趣,每次談到這種主題,都忍不住又想舉它為例。)

不稱職的海關人員,不可能完全沒有。但我們有必要一直拿這些人的「素質不良」來懲罰自己嗎?

對我而言:「正名運動」就像一面照妖鏡,它一方面照出了臺灣人內心極度自卑的脆弱心理,另一方面也照出了大陸官方看似張牙舞爪,實則惶惶不安的虛胖假象。

一打一挨之間,成就了這場兩岸bully鬧劇。挨打的必須靠小霸王不斷逞兇,才能滿足自己的自憐悲情;打人的卻必須不斷張牙舞爪,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與害怕。

實情是:挨打的未必真弱小,打人的也未必真強大。

既然如此,何不斬斷自己加諸身上的鎖鏈,把眼光從「過去」移到「未來」?

這個世界上,有不少人真心相信,改個帶水帶木等五行的名字,就能改變命運。但人真能因此改變命運嗎?再說,即便命運給了人機會,人若自己不長進,又焉能飛黃騰達呢?

改國名,也許真能滿足某些人的情感需求。但國名改了之後,地球仍然照樣轉動,就跟改名前沒有兩樣。不懂我們、不尊敬我們的,終究不會因為我們改了國名而改變他們自己。

要想改變別人,首先我們要改變自己。想想臺灣人是怎麼對待境內東南亞勞工的?想想臺灣人是怎麼把握每個機會都想酸一下南韓?想想臺灣人是怎麼看到美日人士就搖尾乞憐?

面對強權,不能堅持原則;面對弱者,不能寬容公正。這種時卑時亢的嘴臉,要怎樣得到國際社會的真實的尊重呢?

如果臺灣人的心態不改變,行為不改變,就算改了國名,就算辦了獨立公投,就算大陸宣布永遠放棄與臺灣統一,臺灣終究還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與愛。

但要反省自己、改變自己,確實是困難的;所以政客才會永遠只談一些口惠的主張,畫一些連理想都談不上的大餅。「改國名」,就是這樣的一個東西。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