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對於有過殖民地記憶的人民而言,主體性是個無論如何都揮之不去的主題。但我始終都認為,一直糾結在這個主題上的土地,只會永遠都繼續活在後殖民的處境之中。
當然,後殖民處境中的人民可以吶喊著說「這些都不是我的錯,被殖民過也不是我自願的!」這是事實。
但同樣也是事實的是:一直拒絕走出這個陰霾、放下這個心魔的,其實終究都是自己,而非包括殖民母國在內的任何它者。
也許從心理分析與治療的角度來看,事件的受害案主必須自己誠實地爬梳過一遍整個記憶與認知,才有可能站出陰影地走下去。但切莫忘了:爬梳的目的在於走出陰影;所以一直歇斯底里地糾結在陳年陰影中的是非對錯,只會為提供治療服務者創造出穩定的長期飯票而已。
我不是說後殖民的處境不存在。它存在的。但重要的是如何走出那個處境。為此,人需要一個比「生存」而言更高層次的生命目標;而這偏偏是言必稱「競爭力」與「發展」的臺灣社會所欠缺的。
如果只是為了「活下去」,其實很多經歷過殘酷暴行或災害的後受害者,是沒有辦法選擇繼續扛著一切地奮鬥下去的。因為當「生之力」驅動著我們的同時,它同樣提醒了我們對於重大創傷的恐怖記憶,甚至驅動了我們不斷炮製出關於創傷的新的情節與情感。
「為了生存而生存」這個策略,對於正在經歷PTSD的人而言,是沒有意義的。遲早,人都必須從自己的生命中找到一些更高層次的生存目標與目的;這才是支持人走出夢魘的唯一方法。
要談「更高層次的生存目標」,就得談「理想」。且去問問臺灣人關於「理想」二字!再且刪去那些其實圍繞在「自我滿足」左右的所得到的答案!最後我們剩下些什麼?我猜想不會太多。
當我們社會集體地失去除了「自己」以外的所謂「理想」時,我們的社會就永遠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怪罪一切它者,就是不懂檢討自己,就是不肯拍拍灰塵振作起來。
這種幼稚心理結合後殖民處境,就變成隨處可見的讚頌謳歌帝國主義、美化合理化殖民記憶的種種作為。不用說,這百分之百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美國作為後殖民社會的記憶很短暫,因為儘管聯邦政府一直到二戰之前都仍然孱弱不濟,但當年那個殖民母國早在戰敗之後就留在大洋的那一側了;而美國也很早就在宗教狂熱分子的鼓吹之下,發展出昭昭天命的思想,透過對紅人、黑人、棕人與黃人傳播先進的白種文明,而走出自己的後殖民處境。
當然,美國這種用以支持其走出後殖民處境的「理想」,其實一點也不理想。不過重點在於要有「理想」,而且「理想」最理想地應該要能促成人類物種各文明間的和平共存與互榮。
這種層次的思想,是臺灣今天最欠缺的。不圖由此出發,而妄想擺脫後殖民處境,那只是緣木求魚而已。我是這樣相信的。
2014年3月11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在這篇長文中,我回顧了最高法院刑事庭174個案子,以確認我國法官在實務上對合意搜索的判斷原則。 其實,我國法官其實並不是完全對於「合意搜索」完全陌生或無知,因為它本來就是第一線執法人員很常使用的手段;在這點上,我國與歐美各法治國並無二致;而且也早就針對其中「權利保障」及「程序...
-
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