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2日

關於「學術成就審查制度」的一些想法_1(20030512)

我想,任何企圖為「學術成就審查制度」辯護的人,
最終都可以回歸的一個立場上:現代性。

易言之,
這些人希望能夠建立一套或多套標準,
以確定所謂的「學術成就」高低,
進而評價一個學者的工作表現。

一個以「研究」作為職業的人,
其工作表現“可不可以”被評量,
或者“應不應該”被評量,
其實都是一個很可以討論的問題;

只是對於擁護「審查制度」者而言,
“應不應該”的問題根本不值得討論,
至於理由是什麼?沒什麼....
反正學者總也是勞動者,
反正行政單位總要有套程序來進行資源的分配,
那麼,為什麼非得要有什麼該死的「理由」不可?

為什麼不該有「理由」呢?

如果「審查制度」是套程序,
那這套程序難道沒有任何企圖主張的價值或目的嗎?
如果吾人設計一套程序,
但心中卻絲毫不存任何的目的,
那麼這套程序的意義何在?

如果吾人承認「任何的程序都有其預設的目的與意欲主張的價值」,
那麼,一套程序是否合理,
其評價的標準勢必在於「該『程序』與『其內含之目的與價值』之間的關係是否緊密」!

假設吾人意欲評斷受測者的視力,
結果吾人使用耳溫槍作為評價工具,
顯然這是一個信度、效度都缺乏的評價標準;

既然如此,
如果「審查制度」的目的在於鼓勵人類開拓知識的空間,
那麼,五百篇「發表之後除了審查人外根本沒有其他人閱讀過的論文」,
與一本「出版後三百年內都還有許多思想家不斷閱讀的專書」,
究竟何者才夠資格比較能開拓人類在知識方面的空間?

另外,如果「審查制度」作為一套程序,固有其預設的目的與價值,
那麼,顯然該「審查制度」不可能對那些「目的」與「價值」進行評價,
因為這樣一來就會成了套套邏輯;

果如此,則顯然一套程序(例如「審查制度」)的存在,
終究還是得面對另外一套後設程序(例如「公道人心」、「學術良知」)的評價;
意即以「後設程序」來評價「程序」自身。

因此,「審查制度」是否合理,
除了就其效度外(當然也會就信度而評價),
更重要的,還是在於效度的「效」是否合理!

倘若:蔣介石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
因此設計出了一套關於學術論文的評價程序,
而該程序的標準是「只要有助於鞏固蔣政權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也因而這些“好”文章終於也能得到各種補助、職位與獎勵。

可是各位能接受這樣的一套“程序”存在嗎?
我想答案應該會是「不」吧!

如果各位的答案是「不」,
那麼就意味著各位不是隨便什麼程序都可以接受的。

既然如此,一套程序的優劣,
終究得面對後設程序或其他價值的檢驗....

前面在談到專書與論文何者較有價值時
用到了一個量化的標準,
可是量化的標準是不是就是好標準呢?

周杰倫的一張專輯在臺灣可以賣出三四十萬張,
可是披頭四的專輯今天在臺灣可能賣不到五萬張,
這能代表周杰倫的音樂成就大過於披頭四嗎?

台北街頭一天魯肉飯賣出的碗數多過於牛肉麵的碗數,
這代表了魯肉飯比牛肉麵更好吃嗎?

許多麵包店靠菠蘿麵包賺得的錢比賣起士蛋糕要來得多,
但這意味著菠蘿麵包一定比起士蛋糕好吃嗎?

臺灣打籃球的人數一向比打美式足球的人數來得多,
這難道又意味著打籃球
一定比打美式足球
對於人類的身體要更有幫助嗎?

顯然,量化絕非萬能。

當然,搞量化的人也不是個個都認為量化萬能的。

問題是:量化的「不能」到底在哪裡?

如果我站在這裡,想要知道五十公里外的某條街上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然,我可以使用望遠鏡....
只是望遠鏡能提供多大的幫助?

我難道不知道「望遠鏡絕非萬能」嗎?

可是,面對五十公里的距離,
又有什麼光學工具有比較大的能耐了?

如果吾人今天要研究的對象,
居然是無論吾人使用什麼工具都無法研究透徹的,
那麼,吾人應不應該繼續研究?

如果繼續研究下去,而該研究所得出的任何結論都無法完美,
那麼這份研究有沒有意義?

如果吾人承認這份研究儘管不完美,
但吾人還是接受了這份研究的某些結論,
那麼,吾人捨彼就此的標準何在?該標準難道又確定無誤嗎?

如果吾人從一開始就不作“大”研究,
而是只專就小規模小範圍小題目來作,
那麼,最後人類的研究通通都只剩下瑣碎的題目:

比方《萬華區男性居民的政治偏好調查
──以國興里一巷五號十樓之三住戶為例》;

或者
《台北市年輕男性購買飛利浦電鬍刀之消費習慣研究
──以滿二十一歲三個月又六天的兩百個樣本為例》;

這類題目顯然除了瑣碎之外,
對於人類的知識又貢獻了什麼呢?

如果量化不是萬能,
那麼,有多少搞量化的人承認了自己的無能?

事實上,今天擁護「審查制度」的人,
有多少會寫以下的信:

「親愛的某某某助理教授:
  基於我們委員會的成員都不是上帝,我們只能憑著我們有限的智慧,勉強地在這許多昇等候選人中進行評價;很抱歉我們沒有讓閣下過關,不過這絕非意味著閣下的學術成就不足,充其量意味著學術界的資源不足以分配給每一位有志研究的學者。希望我們的評價沒有傷害了閣下的學術熱情,歡迎閣下明年再接再厲,我們期待閣下能有更亮眼的表現。」

顯然很少....

有許多擁護「審查制度」的人,
都深信自己所認知到的學術價值才是唯一,
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學術價值的可能。

這種自大與傲慢,
絕對基於他們所深信的科學價值;

然而這些科學價值是否真的無庸置疑呢?
其實近年科學哲學界對此已有許多自我批判,
絕非國內幾個國科會學門召集人所以為的那般。

在他們身上,
我看到了人類對於信念的傲慢、排他與自大,
卻很少看到面對「絕非萬能」的謙虛與反省....

就算TSSCI之類的審查標準都完美無缺,
這種反省與謙虛還是必要的,
更何況TSSCI根本不可能完美無缺....

現代性讓學者失去了謙虛的可能,
尤其是部份搞量化的人....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