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可能,其實所謂的布波品味也是後現代下的產物呢?
> 透過解構了原先對菁英文化該有的生活型態,代之以傳統上被視為
> 另一端文化代表的生活型態,重構而成新型態的菁英主義呢?
不否認有這種可能。
問題是,解構不代表「有意識的能動」,
很可能是基於「因為無知的誤用」。
一個例子是:
臺灣民間很喜歡去福州、漳州迎媽祖來台繞境。
問題是:
在傳統的語境裡,
媽祖繞境的意義在於「弭平叛亂」!
換句話說,媽祖來台繞一圈,
等於是弭平了一次臺灣的叛亂。
如果知道這層意義,
再去看臺灣人對媽祖繞境的熱情,
接著再去看同一批人在面對「統獨」的立場,
我想是會覺得很荒謬的。
問題是,那些人並不覺得荒謬。
因為「媽祖繞境」在臺灣的語境裡並非傳統意義。
這裡出現的恰恰是「文化」的流動性。
「無知」也是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文化」的。
> 然而,這和我們傳統說的東方文化,
> 西方文化裏的文化兩字似乎指涉更廣
> (包括價值觀等等),其意涵上似乎有所不同啊?
以上三行所談到的「文化」是傳統的觀點。
但是,從「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y)的角度觀之,就不同了。
如果說「文化」是一種「經驗的精進」,
那任何的經驗皆不可自外於「人的生活」。
華南形成米食文化,
這絕對是源於華南地區居民長期以來的耕作知識的累積。
同理,蘭嶼人以芋頭、飛魚為主食,
這也是根生於他們特有的生活習慣。
臺灣人今天習慣進門脫鞋,
這是因為受到日本統治五十年所養成的文化,
臺灣人中秋節烤肉,
這則是八零年代都市化之後的生活型態。
任何我們稱之為「文化」的東西,
沒有一樣不與「生活」有關。
因此,對於「文化研究」而言,
「文化」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東西,
而是「日常生活的累積」。
> 精緻文化字面上有一點美的,善的意味在,
> 但和精緻文化四字帶來美善語意意涵,似乎有些差距...
同樣地,
前面兩行所謂的「精緻文化」也是傳統的觀點。
如果說「精緻文化」有所「美」,有所「善」,
我認為那也是因為其中存在著「人」的努力所致;
易言之,因為有了人的精鍊,
「日常生活的累積」能夠抽取出更為抽象的「美」的元素,
進而形成「美學」或「哲學」。
但這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生命經驗」。
爵士樂一開始就不是能登廟堂的「精緻文化」,
同理,布袋戲、歌仔戲起初也都是低下階層人民的娛樂。
當年的「俗民文化」今天卻成了「國家藝術」,
這裡頭難道有什麼絕對的標準嗎?
標準不是沒有,
只是永遠都在流動。
與其用「美」來界定「精緻文化」,
不如以「用心」為標準。
2003年7月18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
-
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