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7日

關於「供僧與功德」雜談(20060818)

關於「供僧」與「功德」,歷史上有一個好例子:

梁武帝:「朕自做了王帝以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
達摩:「並無功德。」
梁武帝:「何以無功德?」
達摩:「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佛教所謂的功德、種福田,不是中世紀基督教的贖罪券。
關鍵在於:自己到底從這些行為中,增進了多少對於佛法的修持與認識。

佛經上經常都有乞丐、貧農以破衣、粗食供養而得大功德的故事。

在基督教裡,這個道理也是相通的:
一個人在教會奉獻很多金錢,不等於她死後一定會上天堂。

或許有人這樣相信,以為自己捐獻、供養很多物資,
就可以得到所謂的功德,就能夠對自己的修行有所助益;

應該注意的是:
這些行為即便能得到若干「功德」,
可能也都被她平常生活中所起的一個惡心、一個壞念頭
所造的惡業給抵銷得乾乾淨淨了。

佛教的供養、布施,基督教會的奉獻,
這些的關鍵都在於心意、敬意,而不是金額的多少。

至於供養僧寶應不應該優先於興建醫院學校,
這點其實見仁見智,很難有絕對的定論。

醫院學校也許感覺上能幫助到人,
但若醫院救的都是些殺人兇手,
學校教的都是些竊國律師,
那這又該怎麼算呢?

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
在末法時代的今天,
沒有僧團存在,就很難有正法的傳世。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