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

關於毗舍離城集結雜談_2(20070927-30)

先不論「一萬集結」此事是否為真。
(我個人對此歷史事件之真偽,持保留態度)

歷史事實是:
毗舍離城集結,是由上座律系的長老們發起,
集結的成果也是由上座律系的長老們所保存。

當時不屬於上座律系者,均可概稱為大眾律系。
而大眾律系其實只是很鬆散的概念,並沒有統一的組織與領導,
因此大眾律系所持的佛典,其實並不是經過良好編輯的「典」,
而只是釋尊第二至第五代的弟子們,在印度四處所傳佛法的總稱。

這些四處所傳的佛法,並沒有經過彙整與編纂,
而且幾乎全部都是師徒口耳相傳;

再加上流行四處,並無統一的組織與教派,
因此“混雜”、“細節上存在若干矛盾”,正是「原始佛典」的風格與特色。

不為別的,就為了當時佛典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傳的緣故。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提到:

----引用開始----
「第一結集」──「王舍結集」或「五百結集」,
「第二結集」──「毘舍離結集」或「七百結集」,
是佛教界公認的結集。

種種的結集傳說,雖有傳說的成分,但都有某種事實在內,
只是傳說得有些不實而已。

公認的二大結集,為一切部派所公認,
也就是部派未分以前的結集傳說。

不為教界公認的結集傳說,
無論怎麼說,都只是一部一派的結集事跡。
----引用結束----

或許印老在別的著作中曾提過有「一萬集結」,
這就請原諒我書讀得少,無法確知了。

但無論如何,
「一萬集結是否為真?」其實是有相當大爭議的,
並非各部派與學界都認定有的。

佛典的流傳,一定經過「受持」、「傳誦」、「結集」三個階段。
傳誦需要有在場眾比丘共同檢查是否合於佛法,
之後才會編成統一的文句,並由在場眾比丘共同背誦。

由此來看,大眾律系既然沒有統一的領導,也沒有嚴密的組織,
短時間內要想另行集結,作為抗衡上座律系,並不是容易的事;
更何況還要有一萬人參與?

我傾向認為「一萬集結」只是後世某些大眾律系的部派托古偽稱而已。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