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

關於毗舍離城集結雜談_3(20070927-30)

有許多人,學佛不好好學,整天想冒充歷史學者。
滿腦子只想要找最“原始”的佛典來看,
彷彿真能找到這種“聖典”,立刻就能證得多高深的境界。

然而,現存所有一切關於佛法的紀錄,
除了部份是由高人以神通往它方佛國、天界、龍宮等地取得佛典外,
剩餘全部都是經過各個部派長時間集結、混雜、再整理而傳下的。

所有的佛弟子都知道有「王舍城集結」這麼一回事,
但誰也無法確定「王舍城集結」的準確內容為何。

且引印順導師一段話(《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

----引用開始----
這些經律,傳說為佛滅第一年夏,
在王舍城召開的「第一結集」中,已經結集完成。
雖然事實並不如此,佛教的原始傳說也並不如此,
但二千多年來的傳說,傳說久了,也就無異議的看作史實

……

現存各部派所傳的經律,部類與組織,彼此間並不相同,內容也大有出入。
而各部派都以自宗所傳的經律,為「第一結集」所結集的;

這當然有問題,至少各部派有過改編的事實。

那誰是原始的?或者一切都經過改動的呢!

主要的盛大的部派,就自稱為「根本」的,
如「根本大眾部」 ,「根本上座部」,「根本說一切有部」 ,「根本犢子部」。

自稱為「根本」,就有以佛法根本自居的意圖。
巴利語寫成的經律,自稱為上座正統;
是「第一結集」所結集,保持原樣而傳承下來的,
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現存的經律,不能否認部派的色彩,
也就不能否認部派間的多少改動。

進一步說,現有經律,決非都是佛滅第一夏,「第一結集」所集成的;
----引用結束----

所以,任何對於“原始佛典”的追逐,
最多都只能追到部派早期的說法為止。

這是歷史學的侷限。

除非時光旅行技術實現,
又或者有人能以神通回到過去檢查,
又或者直接請教未來佛彌勒菩薩,
不然我們永遠無法追到真正的“原始佛典”。

然而,在毗舍離城集結後,
西方上座律系整理出了一套自己版本的佛典。

雖然南傳銅鍱部傳說:
當時的東方的大眾律系亦自行搞了個一萬集結作為抗衡;

但一來這種說法,只見於銅鍱部;
再者,從邏輯推想,東方大眾律系既無理由,也無能力組織集結。

因此可以推知:「一萬集結」的說法非真。

既然西方上座律系率先發動集結,並確實集結出了定本,
由此可知,此「定本」與之前的其它佛典相比,
時間上一定更晚。

且讓我們回來看看,「原始」究竟是什麼意思?

根據教育部國語字典,「原始」有三義:
1.本始、最初;2.推究其根源;3.形容最早期、尚未開化的狀態。

然而,由於我們完全無法跳過部派而得知王舍城集結的確切內容,
更無法準確得知釋尊當年到底以身教、言教傳了些什麼法;
(釋尊親授的佛典,印順導師稱為「根本佛典」)

因此,我們對於「原始佛典」的“原始”二字,
就只能取第一義,也就是「本始、最初」之意。

那麼,「最初」二字究竟又是什麼意思呢?
根據教育部國語字典,「最初」就是「最早的時期、開始的時候」。

既然如此,「毗舍離城集結之前的佛典」,
既然在線性時間上比「西方上座律系佛典」要早,
則,根據「原始」二字的定義,
「東方大眾律系佛典」,一定更為“原始”。

若要比誰“原始”,一定是東方大眾律系佛典更為原始。
因為當時的東方諸比丘根本沒有組織起來集結,
他們所傳誦的佛典,根本就是從釋尊滅度以來流傳四方而成的真實面貌。
──儘管,這些“佛典”之間,可能彼此就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歧見與矛盾。

但無論如何,必須要承認的是:
真正“原始”的佛典,其“原始”面貌便是如此混雜、多元。

這才是釋尊所傳佛法最清楚的“原始”面貌。

若是有人動輒以「南傳佛典用字較為樸實無華」,
作為批評漢傳佛典的理由;

則我們前面所提到關於“原始”的討論,
對這些人而言,應不啻為當頭棒喝。



如果要比喻的話,毗離城集結的爭論,
其實類似大陸法與海洋法之間的基本立場差異:

大陸法,是由歐陸所傳的成文法系;
海洋法,是由英美所傳的不成文法系。

大陸法講究以明確、成文的法典為法源;
而海洋法講究以實際存在的判例為法源(但仍重視成文法典)。

大陸法習慣將法理抽象化、普遍化、全稱化,便濃縮為具體的條文;
海洋法習慣援引真實發生的各種案例,作為類似事件的參考標準。

看出來了嗎?
大陸法,正是當年的西方上座系長老;
海洋法,則是當年的東方大眾律系的青年比丘。

當年上座系長老不肯鬆口,死守住明文的戒條,
而且還怕戒條傳誦有誤,趕緊集結出定本。

東方大眾律系並未集結出成文戒條,
而是維持以往的習慣,透過僧伽的羯磨處理各種戒律上的個案問題。

至於大陸法與海洋法那一者較優,其實各有支持的論點。
有興趣者,歡迎去找一些法理學的討論來看看。




為了避免誤會,我還是解釋一下自己的立場好了。我認為:

有許多人迷信「原始」,
堅持非要找到最“原始”的佛典不可。

但其實這只是迷信權威的心理作祟。

用美國已故思想家Leo Strauss的話來說,
這是「歷史主義與科學主義等現代性的迷思」。

正如印順導師所言(《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引用開始----
佛法也不只是佛說的:
以教說來說,佛法而見於聖典中的,
佛說的而外,有弟子說的,有弟子與弟子互相對論的,
有佛略說而弟子廣為分別的,
還有佛涅槃後弟子說的。
----引用結束----

真正的佛法,是以佛理貫穿的。
因此,學佛之人要持戒、實修、反省、讀經、讀論,
並要多與善知識相處互動。

就算讀經讀論,也不能只讀一人一家之言,
讀的越多越廣,感觸與體會只會更深。

而任何佛學上的知識,最終必然是要用於生活的實修之上。
在行住坐臥上,要能隨時觀緣起,要能去愛取執著;
但有機會仍應練習禪定,並經常拜懺,反省所造之業。

別忘了,東方大眾律系的佛典在歷史上其實為“原始”。
所以別再拘泥原始與否。

有力氣搞考據,
不如多參考不同乘道、不同部派的見解,
以之相互比較參考還更實際。

又或者,努力練習禪定,
等到煩惱心、愛欲貪染都不起了,
或許屆時回頭看如今所以為困擾的問題,
會別有一番體會也說不定。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