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9日

再說佛教不談「靈魂」(20071210)

佛教不談「靈魂」。

並不是佛教對於生死之際的狀態沒有能力描述,
而是佛教不會假設存在著一個固定不變的「靈魂」好描述這種狀態。

無論是道教的魂魄說,或是西方耶教的神靈說,
「靈魂」都必然預設了某種最小且基本的靈性單元;
這個靈性單元不僅無法分割,而且顯然是構成生命的根本單元。

然而,無論具體的說法為何,
「靈魂」的概念始終與佛教「緣起」及「無常」的核心信念相牴觸。

因此,佛教不談靈魂。

對於生死之際的狀態,佛教談「中陰」;
對於前世後世的認知與記憶,佛教談「神識」。

但「中陰」是任何眾生都會經歷的一種暫時狀態,
正因為其“暫時”,所以不能視之為固定的狀態。

再者,儘管不同宗派對於「神識」的見解莫衷一是,
但除了少數論師論到昏頭之外,
絕大多數論師仍然認為神識並非固定不變的狀態。

總而言之,佛教的核心信念始終是「緣起」與「無常」。
面對六道輪迴,佛教只會用「火喻」與「苗喻」:

火柴點燃了蠟燭,燭火又點燃另一支蠟燭。
火柴、第一根蠟燭、第二根蠟燭看似不同實體,
但流動在這些實體之間的「火」,既不能說是不同,也不能說是相同。

大樹必然由一顆種籽發芽之後才能長成。
每一根新長出來的枝枒,都是這大樹的一部分;
然而,不同的枝枒,其實都源自於同一顆種籽,同一株種苗。
種籽、種苗、枝枒、大樹,既不能說是相同,但也不能說是不同。

無論如何,佛教使用這些比喻,只為了澄清一點:
「萬事萬物攀緣而生,緣起緣滅萬物無常」。

重要的不是「靈魂」是否真存在,
而是吾人企圖通過「靈魂」這概念去認識什麼?

道教也好,耶教也好,
二者均透過定義有「靈魂」這種固定不變的基本靈性單元存在而建立整套宗教理論。

正是因為有了「靈魂」或「魂魄」的概念,
所以道教與耶教大談某種固定的「我」,
方便推銷「死後天家」或「逍遙成仙」的論點,
好滿足人對現實人生的逃避心理。

佛教談「非我」、「無我」,因此讓我們明白:
汲汲營營累積財富、名位、形象、聲譽,終究沒有意義。

一旦明白人生一切看似存在的實相,其實皆是妄想幻覺之後,
吾人才能反過頭來正視、欣賞當下這一分秒的存在與“實”有。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