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9日

再說佛教不談「靈魂」(20071210)

佛教不談「靈魂」。

並不是佛教對於生死之際的狀態沒有能力描述,
而是佛教不會假設存在著一個固定不變的「靈魂」好描述這種狀態。

無論是道教的魂魄說,或是西方耶教的神靈說,
「靈魂」都必然預設了某種最小且基本的靈性單元;
這個靈性單元不僅無法分割,而且顯然是構成生命的根本單元。

然而,無論具體的說法為何,
「靈魂」的概念始終與佛教「緣起」及「無常」的核心信念相牴觸。

因此,佛教不談靈魂。

對於生死之際的狀態,佛教談「中陰」;
對於前世後世的認知與記憶,佛教談「神識」。

但「中陰」是任何眾生都會經歷的一種暫時狀態,
正因為其“暫時”,所以不能視之為固定的狀態。

再者,儘管不同宗派對於「神識」的見解莫衷一是,
但除了少數論師論到昏頭之外,
絕大多數論師仍然認為神識並非固定不變的狀態。

總而言之,佛教的核心信念始終是「緣起」與「無常」。
面對六道輪迴,佛教只會用「火喻」與「苗喻」:

火柴點燃了蠟燭,燭火又點燃另一支蠟燭。
火柴、第一根蠟燭、第二根蠟燭看似不同實體,
但流動在這些實體之間的「火」,既不能說是不同,也不能說是相同。

大樹必然由一顆種籽發芽之後才能長成。
每一根新長出來的枝枒,都是這大樹的一部分;
然而,不同的枝枒,其實都源自於同一顆種籽,同一株種苗。
種籽、種苗、枝枒、大樹,既不能說是相同,但也不能說是不同。

無論如何,佛教使用這些比喻,只為了澄清一點:
「萬事萬物攀緣而生,緣起緣滅萬物無常」。

重要的不是「靈魂」是否真存在,
而是吾人企圖通過「靈魂」這概念去認識什麼?

道教也好,耶教也好,
二者均透過定義有「靈魂」這種固定不變的基本靈性單元存在而建立整套宗教理論。

正是因為有了「靈魂」或「魂魄」的概念,
所以道教與耶教大談某種固定的「我」,
方便推銷「死後天家」或「逍遙成仙」的論點,
好滿足人對現實人生的逃避心理。

佛教談「非我」、「無我」,因此讓我們明白:
汲汲營營累積財富、名位、形象、聲譽,終究沒有意義。

一旦明白人生一切看似存在的實相,其實皆是妄想幻覺之後,
吾人才能反過頭來正視、欣賞當下這一分秒的存在與“實”有。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