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佛學辭典
【僧寶】
三寶之一。
三乘聖眾,既發真無漏智,為世所歸敬之福田者。
若舉似寶,則宜悉取發心己上。
這裡所謂的僧寶,主要指的是「第一義諦僧」。
《佛說法集經》:
「如來說僧非唯一種。
所謂世諦僧。第一義諦僧。
慚愧僧。無慚愧僧。聖人僧。調伏僧。不退轉僧。
又善男子。菩薩於世諦僧攝受修行。於第一義諦僧供養修行。」
丁福保佛學辭典
【第一義諦】
二諦之一。對於世俗諦之稱,
又云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
總以名深妙之真理,諦者真實之道理也。
此道理為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義,
真實故云真,
為聖者所見,故云聖,
為殊勝之妙義,故云勝義。
所謂「第一義諦僧」,就是「得見真諦、聖諦之僧」,
也就是「證阿羅漢果的第一義僧」。
何以吾人應尊「第一義諦僧」為「僧寶」呢?
因為第一義諦僧已見真諦,已得阿羅漢果,應受人天供養。
吾人供養此第一義僧,從此無學而學,
必廣耕福田,已種未來解脫之因。
由此,故尊第一義僧為寶,名為僧寶。
然而,佛經所謂「僧寶」,並非單指「第一義諦僧」而已。
根據《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復次慈氏。云何名為真實僧寶。
言僧寶者亦有三種。
一者第一義僧。
所謂諸佛聖僧如法而住。
不可睹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
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諸功德法常不變易。
如是名為第一義僧。
第二聖僧者。
謂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
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覺三賢十聖。
如是名為第二僧寶。
第三福田僧者。所謂苾芻苾芻尼等。
受持禁戒。多聞智慧。猶天意樹。能蔭眾生。
又如曠野磧中。渴乏須水。遇天甘雨。霈然洪澍。應時充足。
又如大海。一切眾寶皆出其中。
福田僧寶亦復如是。能與有情安隱快樂。
又此僧寶清淨無染。能滅眾生貪瞋癡闇。
如十五日夜滿月光明。一切有情無不瞻仰。
亦如摩尼寶珠。能滿有情一切善願。
如是名為第三僧寶。
「當令歸依第一義諦無為僧寶。
所以者何。以是無為常住僧故。
而此僧寶無漏無為。不變不異自證之法。
歸依如是無漏僧寶。能滅有情一切苦故。
復願有情當獲如是無漏功德。
得此法已演三乘法度脫有情。
我所歸依佛法僧寶。不為怖畏三惡道苦。
亦不願樂生於人天。誓救有情出生死苦。
是則名為歸依僧寶。」
根據佛經所言,此三僧寶均值得佛子禮敬,
尤其在修行道路上,尤應「歸依」第一僧寶。
然而,此處所謂的「歸依」,
與「皈依儀式」中的「歸依」或「皈依」,
兩者是否同義呢?
若吾人只能、且只應皈依「第一義諦僧」,
則佛、阿羅漢入滅之後,吾人便無從可皈依者。
因此,儘管吾人在修行上,
應以阿羅漢僧為目標,“歸依”第一僧寶;
但更應該皈依「俗諦僧」的「僧伽」。
正如:
吾人固然皈依法,但更皈依佛。
佛既是法,法既是佛,何以釋尊要分別說之?
原因在於:若無佛說法,則法無從傳世。
同理:
固然吾人應該歸依阿羅漢僧,
但若無僧伽,阿羅漢僧無從而生。
因此,皈依僧伽,就是皈依第一義諦僧。
根據《大乘義章》:
「言三歸者。歸投依伏。故曰歸依。
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性依勇。
歸依不同隨境說三。所謂歸佛。歸法。歸僧。
依佛為師。故曰歸佛。
憑法為藥。故稱歸法。
依僧為友。故名歸僧。
問曰。何故偏歸此三。
以此三種畢竟歸處能令眾生出離生死稱涅槃故。」
而南朝智者大師《法界次第》則說:
「一歸依佛
佛陀秦言覺者。自覺覺他。故名為佛。
歸者以反還為義。反邪師還事正師。故名歸。
依者憑也。憑心靈覺。得出三塗及三界生死也。
故經云。歸依於佛者。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外天神也。
二歸依法
達磨秦言法。法云可軌。
大聖所說。若教若理。可為心軌。故言法也。
歸者反邪法還修正法。故名歸。
依者憑佛所說。法得出三塗及三界生死。
故經云。歸依於法者。永離於殺害。
三歸依僧
僧伽秦言眾。眾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
心與佛所說事理法合。故名為僧。
歸者反九十五種邪行之侶。歸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歸。
依者憑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塗及三界生死。
故經云。歸依於僧者。永不復更歸依其餘諸外道也。」
前述二論均說明了:皈依僧寶,就是皈依正信僧伽。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論》:
「問曰。若歸依僧者。何所歸依。
答曰。歸依語迴轉。良祐福田。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名歸依僧。
問曰。為歸依俗諦僧。為歸依第一義諦僧。
若歸依第一義諦僧者。
佛與提謂波利受三自歸。不應言未來有僧。
汝應歸依第一義諦僧。常在世間故。
答曰。以俗諦僧是第一義諦僧所依。
故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
有欲尊重俗諦僧故如是說。」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對此則補充說明:
「謂長者授歸之詞。既言未來即世俗僧。違上答也。
解中有二。
初約所依。釋以真依俗。故舉俗召真。
又下次約尊重。釋恐謂未來無真實僧。於世俗僧輒生輕慢。
真僧常在。何限未來。」
除此之外,根據《五分律》:
「佛言。但以施僧。我在僧中。王便受教。以施四方僧。」
由上可知,
既然「第一義諦僧」出自「俗諦僧」,
而佛亦言「我在僧中」,
則吾人佛子,當皈依代表「俗諦僧」的「僧伽」。
吾人皈依佛法僧三寶,
皈依佛以為師,皈依法以為藥,皈依僧以為友。
若將「僧寶」侷限解釋為「初果以上聖僧」或「阿羅漢第一義諦僧」,
則若值無聖僧、義諦僧之世,世人豈非無以為友?
再者,縱是初二三果聖人,乃至阿羅漢,
仍須如法完成皈依,才能成為佛子;
倘若「僧寶」指的是「初果以上聖僧」或「阿羅漢第一義諦僧」,
則聖人豈不是要先皈依自己,才能成為佛子?
這於道理不合。
既然聖僧、義諦僧均為僧伽的一分子,
甚至佛也是僧伽的一分子,
則吾人皈依僧伽,以僧伽眾人為友,則再恰當不過。
2008年1月19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在這篇長文中,我回顧了最高法院刑事庭174個案子,以確認我國法官在實務上對合意搜索的判斷原則。 其實,我國法官其實並不是完全對於「合意搜索」完全陌生或無知,因為它本來就是第一線執法人員很常使用的手段;在這點上,我國與歐美各法治國並無二致;而且也早就針對其中「權利保障」及「程序...
-
曾國祥在 〈太陽花學運帶出的民主價值:公民權利、人民主權與社群共善〉 一文中,主張這次太陽花學運的學生因為訴求了某種「比憲政體制還要高的政治正當性原則」,因此應該視之為是一種國民主權者對「主權」的回收。曾國祥更於此文中認為,這種訴諸超‧憲政高度的正當性呼籲,恰恰是一個民主社群得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