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
只要受戒,必然要經過如法的戒儀才算。
基本上,除了菩薩戒外,
所有的戒都必須要從僧眾受起。
《大方便佛報恩經》:
「若白四羯磨。受戒和上不現前不得受戒。以僧數不滿故。
若僧數滿。設無和上亦得受戒。」
「律則不爾。若屋中有事。不得即結。必當出外。
若白衣邊有事。必在眾結。若聚落有事。亦在眾結。
若於五眾邊有事。必在比丘比丘尼邊結。」
究竟「皈依」是否需要僧眾現前呢?
聖嚴法師認為,三皈依看似非戒,其實是戒。
何以故?
因為戒即禁止之意,三皈依即三種禁止:
1.歸依佛,盡形壽不歸依天魔外道。
2.歸依法,盡形壽不歸依外道邪說。
3.歸依僧(眾),盡形壽不歸依外道徒眾。
三者必須同時皈依,
而且皈依的次第順序不可亂。
《大方便佛報恩經》:
「問曰。若受三歸。或時先稱法寶後稱佛者。成三歸不。
答曰。若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歸。
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突吉羅。亦不成三歸。
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成三歸不。
若稱法僧不稱佛寶。成三歸不。
若稱佛僧不稱法寶。成三歸不。
答曰。不成三歸。」
有些人可能會誤解,
以為皈依僧就是要皈依特定師父或特定道場;
其實不然。
皈依僧,是皈依僧眾,是一切正信如法的佛教僧團。
因此在任何一個正信道場所舉行的皈依儀式,
均屬同效,而且只需舉行一次即可。
就理而言,既要皈依三寶,若三寶不在場,如何皈依?
所以最初的皈依,都是在佛前而行,
例如阿含經便隨處可見
「即於佛前。受三歸依」或
「聞佛所說。即受三歸」之類的文字。
倘若沒有僧眾在場,是否可以皈依呢?
且看釋尊成道之後最初如何引人皈依: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我今為汝演說三歸。汝當諦受。
時布薩婆梨迦奉教而住。
世尊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僧伽。
此是三歸。盡汝形壽不得違悔。」
當時釋尊初成道,尚未組成僧團,
因此在引商人二兄弟皈依時,
即令他們要預先皈依「未來僧伽」。
當時僧團尚未成立,非如此不能三皈;
今人若非千里附近無僧,
自當於僧眾現前行皈依儀式。
或有以為:
即便沒有僧眾現前,
只要學人至誠發心,不必拘泥形式主義。
但這恐怕是種誤解。
或有這種誤解,或許是因為看到佛經有「自歸」的字眼,
例如《五分律》:
「佛言。姊妹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
即受三歸次受五戒。是為耶舍母初受三自歸五戒。」
然而,這裡所謂的「自歸」,
並非「自己舉行皈依」之意,而是指「自願皈依三寶」。
至於《長阿含經》亦有「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文字,
但這裡所謂的「歸依」,並非指「皈依三寶」,
而是釋尊在入滅前,告誡阿難無須擔心佛滅,
要以法為要,要能
「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
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
要受戒,必須先完成皈依。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問曰。若不受三歸。得五戒不。若
不受三歸。得八齋不。
若不受三歸。得十戒不。
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
答曰。一切不得。」
《大方便佛報恩經》:
「若先不受三歸直白羯磨得戒不。
答受五戒八戒十戒。但受三歸即便得戒。」
儘管如此,倘若傳戒者本身戒體不清淨,仍然不算得皈得戒。
因此弘一大師在《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說:
「受皈戒者,應於出家五眾邊受。
(出家五眾者,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
然以從大僧受者(大僧者,苾芻、苾芻尼),為通途常例。
必無其人,乃依他眾。」
寄禪法師在〈在家二眾不應剃度收徒說〉亦說:
「如《報恩經》所明:三寶不現前,不得成歸依。」
儘管《成實論》及《大智度論》認為八戒可以自受,
但《薩婆多毘尼毘婆沙》說:
「夫受齋法必從他人邊受。於何人受。五眾邊受。」
由此可知,無論是皈依或是受戒,
都應該有僧眾現前。
一般家中,未必住有僧眾。
因此前往道場完成皈依最為理想。
由於佛教皈依乃「自歸」,
若非當事人自己確實瞭解皈依的意涵,
而且自己明白清楚地表達皈依的意願,
則便不成皈依,自始無效。
自願發心,是皈依的充要條件。
因此根本不可能以此作為合理化「在家自誓皈依」的理由。
若身處千里無僧的偏遠地區,
又或者是臨終之際,無法等待僧眾現前,
則可遙請法界菩薩協助,但必須要得見異相或好相才算數。
《梵網經》:
「佛滅度後。欲心好心受菩薩戒時。
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
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
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
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
何以故。以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
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重心故便得戒。
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而要見好相。」
這裡雖然指的是「菩薩戒」,
但「皈依」或許亦可適用也未必。
然而「千里無僧」這個條件實在不容易滿足啊!
2008年1月13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在這篇長文中,我回顧了最高法院刑事庭174個案子,以確認我國法官在實務上對合意搜索的判斷原則。 其實,我國法官其實並不是完全對於「合意搜索」完全陌生或無知,因為它本來就是第一線執法人員很常使用的手段;在這點上,我國與歐美各法治國並無二致;而且也早就針對其中「權利保障」及「程序...
-
曾國祥在 〈太陽花學運帶出的民主價值:公民權利、人民主權與社群共善〉 一文中,主張這次太陽花學運的學生因為訴求了某種「比憲政體制還要高的政治正當性原則」,因此應該視之為是一種國民主權者對「主權」的回收。曾國祥更於此文中認為,這種訴諸超‧憲政高度的正當性呼籲,恰恰是一個民主社群得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