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

關於自誓皈依雜談_3(20080116)

皈依的儀式基本上很簡單,
只要有合格的傳戒者在場,
並確認當事人明白皈依的意義,
再由當事人親口明白表示自願皈依,
且發誓盡形壽不違背誓言,即告完成。

這個儀式雖然簡單,但諸多要件缺一不可。
只要這些要件都能成立,才是如法的皈依戒儀。

這個皈依戒儀,在釋尊面前如此,
在僧眾面前也是如此。

中國有些道場喜歡把皈依搞得很大、很隆重。
其實這是不必要的。

關於部份中國道場的歪風,
弘一大師、印順導師、聖嚴法師都曾在著作中批判過。

但是,儘管部份道場有此歪風,
並不等於其皈依儀式就不如法。

好比:結婚只要有三人以上的公開儀式即可成立(現已修法)
但大部分的人就是會花錢請客幾十桌。

後者或許舖張,但其婚姻仍為有效。

佛教的皈依,從來就是三皈依。
三皈依,就是皈依佛、法、僧伽。

既然佛弟子是皈依佛、法、僧伽三寶,
則主持人只要是如法受戒的正信僧尼,
便有資格引導受皈者完成皈依儀式。

皈依為入佛門的必要儀式。
其重點在於自願發心,並如法完成戒儀。

正如大學不會派助理教授來辦理註冊業務,
佛門亦無須初果聖人存在才能辦理入佛門的儀式。

無論是親自得到釋尊引導而完成三皈,
或是在普通僧人面前完成三皈,
其效力都是相同的。

只要如法,在誰面前舉行皈依儀式都沒有差別。

因此,即便身處佛世,
也不必非在釋尊面前皈依不可。

釋尊當時便曾派遣很多僧團的弟子前往各地引導信眾皈依。

「自誓」,指的是要自願發誓。
漢傳佛典中,有提過「自誓歸依(皈依)」一詞的,只有以下三處。

《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
「每日三時自誓歸依佛法大菩薩僧。」

《一字佛頂輪王經》:
「當知每日三時自誓。歸依佛法大菩薩僧。」

《五佛頂三昧陀羅尼經》:
「咒者每三時自誓。歸依佛法大菩薩僧。」

這三處經文幾乎完全相同,
而且這裡的「自誓」,是「自願發誓」的意思,
而非「自行完成」的意思。

阿含中的「自歸依」三字,只在《長阿含》出現過兩處,
兩處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
「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受.意.法觀。亦復如是。
 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這段講的跟「三皈依」完全無關。
阿含中則完全沒有「自誓歸依」這四個字。
有「三自歸」這個詞,但那是「自願皈依」之意。

丁福保佛學辭典
【自歸】
 (術語)自歸三寶謂之自歸,其授三歸戒於弟子之人稱為自歸師。
象器箋八曰:「觀音懺法式,有導師香華自歸三職。」

儘管佛經所謂的「自誓皈依」,意思是要「自願發誓」,
但「自誓皈依」在今天主要多指涉「自行完成皈依」之意,
因此姑且從俗。

由此可知,阿含從未有開許「自行皈依」的記載。

最初皈依三寶者,應該還是佛成道時的兩位兄弟商人。
當時尚且沒有僧團,因此釋尊還要他們皈依未來僧伽。

雖說佛滅之後,以戒為師,
但若無僧伽,誰來傳戒?若無儀軌,如何傳戒?

所以皈依受戒,當行戒儀為之。

《五分律》:
「爾時諸比丘一語授戒言。汝歸依佛。
 又有比丘二語授戒言。汝歸依佛歸依法。
 又有比丘三語授戒言。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一語二語三語授戒。

 又有比丘作善來比丘授戒。
 諸長老比丘訶責。汝云何如佛作善來比丘授戒。
 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作善來比丘授戒。

 爾時諸比丘作是念。但佛與比丘授戒。我等亦得。
 若得者應云何授。以是白佛。
 佛言。今聽汝等與比丘授戒。應作白四羯磨授。」

這裡記載了三個重點:
1.皈依必須同時皈依佛、法、僧,不能單獨皈依其中一者;
2.「善來」戒儀只有佛能用;
3.佛許可僧尼得為她人行皈依或傳戒,但要照「白四羯磨」法。

另外,《五分律》亦有關於皈依的戒儀:
「舍利弗白佛。世尊先制不得畜二沙彌。我已有周那不復得度。
 佛言。今聽如汝等能教誡者畜二沙彌。應作如是度。
 先授優婆塞三歸法。
 教言。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如是三說。
 復教言。我某甲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比丘僧已
 亦三說。我是佛婆伽婆優婆塞。
 復應教言。我某甲盡壽不殺生盡壽不盜盡壽不邪婬盡壽不妄語盡壽不飲酒。
 復應教言。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
 如是三說。我今於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所出家作沙彌。和尚某甲。即應語言。」

若從部派時代上座系的立場看來,
南傳對於戒律的態度,只怕會更為嚴苛與不容變通。

漢傳與藏傳,原則上都依照佛制行戒儀。
若遇有特殊狀況,沒辦法在僧前行戒儀時,
則可遙請法界菩薩現身見證。

只不過,若沒有異相出現,
如何得知佛菩薩真來協助?抑或只是幻想?
所以通常會已「有無異相」作為確認法身菩薩現前的根據。

根據《維摩詰所說經》記載: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一記載,彷彿認為:只要能發菩提心,就可豁免一切戒儀;

然而,三十二長者之所以可單憑發心便受具足戒,
主要還是由於維摩詰居士為法身菩薩聖眾所致。

《維摩詰所說經》: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
 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大乘本生心觀經淺註》:
「維摩詰者。金粟王如來化居士身。」

足以可知,維摩詰實為法身菩薩。

因此,若有維摩詰這類法身菩薩現前,
或許亦可不必在佛前、僧前完成皈依、受戒儀式。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