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

關於判斷是否為淨肉雜談_1(20080229)

釋尊親口解釋三淨肉時,
確實不是簡單地用「沒看到」、
「沒聽到」、「不起疑心」這樣的句子。

「為我」二字,一直是解釋淨肉時圍繞的核心。

至於如何才算「為我而殺」,
則視每個人的能力而定。

無論人的才智高低,
其判斷「是否淨肉」的工具不外以下三者:

1.直接經驗能力,
 如視力;

2.間接經驗能力,
 如可信之人親眼所見;

3.邏輯推理能力,
 如此地有屠戶,此人常行善,此處無屍體等。

(以下只談「為取肉而殺生」的情形)

“不為任何人”而殺生取肉,
跟“為了不特定的任一人”而殺生取肉,
兩者在認知的客體對象完全不同。

在殺生者的認知裡,前者是空集合,後者是非空集合。

若某甲殺生只為好玩,事後某乙取死肉來吃,這算淨肉;
因為某甲自始便非為了取肉而殺生。

若某甲為取皮而殺生,並同意某乙可以拿肉回去吃,則不算淨肉,
因為某甲的殺生固然主要目的是取皮,但同時也包含了為某乙得肉的目的。
「取皮」與「取肉」兩個理由只是比重多寡問題。

若某甲為了任何一個路人而殺生取肉,
則無論張三、李四、王五路過而拿肉回去吃,
都算滿足某甲當初殺生時的動機,
因此對於任何人而言,這都不算淨肉。

不淨肉若真對修行有害,
必定是因為食不淨肉會導致修行人與該肉的殺業有所牽連。

殺業,要看殺生者是否有主觀故意。

根據《大智度論》記載:
「若實是眾生。
 知是眾生。
 發心欲殺而奪其命。
 生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

由此可知,殺生罪的構成要件有四:
1.是眾生、
2.知是眾生、
3.發心欲殺、
4.奪其命。

淨肉的判斷關鍵,就在3.的「發心」上。
(在刑法學上,這稱為「主觀實害認知」)

個案的肉品是否為淨肉,要看殺生者當時的發心而定。

若實在無法判斷殺生者的主觀認知,
則若根據邏輯推理,
知道眼前的這位供肉者,
向來好行善業、不會為我而特地殺生,
而是購買現成死肉,或是將原本自己要吃的肉品轉供給我,
則此肉便可認為是淨肉;
因為食用者已經善盡他各種能力而加以檢查。


若自己已善盡各種能力(直接經驗、間接經驗、邏輯推理),
認為此肉實在不是為我而殺,則此肉便算是淨肉。

但是若有人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或是因為偷懶,
而並未善盡自身能力地加以檢查,
便宣稱眼前肉品都是淨肉,並吃下肚;

無論此肉品是否真為淨肉,
則此人本身的心態就已經不是學佛人所應有。

沒能力思考,或想了半天還是不知真相,這是一回事;
有能力思考,但卻用各種藉口推託,這就不應該了。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