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日

關於下意羯磨雜談(20081003)

根據《十誦律‧卷31》:
「作下意羯磨時。先應思惟三事。
 是居士所說為實不實。此比丘能作是事不。是比丘可令下意不。
 如是思惟已。然後作下意羯磨。

 作下意羯磨法者。一心和合僧。一比丘唱言。
 大德僧聽。質多居士供給僧。
 如事大家。是鬱多羅比丘。現前惡口呵罵。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與鬱多羅比丘作下意羯磨。令向質多居士懺悔。是名白。

 如是白四羯磨。
 僧與鬱多羅比丘作下意羯磨。令向質多居士懺悔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爾時僧應遣一堪能比丘。
 將鬱多羅比丘。到質多羅居士所。語居士言。
 是比丘現前惡口呵罵汝。僧已如法治。汝今聽是比丘懺悔。
 若受懺悔者。即時令是居士離聞處著可見處。
 鬱多羅比丘。應向是比丘作突吉羅懺悔。

 若是居士不受者。僧爾時應更與二堪能比丘語居士言。
 鬱多羅比丘現前惡口呵罵汝。僧已如法治。汝當受懺悔。
 若受者即令居士離聞處住可見處。
 鬱多羅比丘。應向二比丘作突吉羅懺悔。

 若復不受者。爾時僧即更受與若三若四堪能比丘語居士。
 是比丘現前惡口呵罵汝。僧已如法治。汝當受懺悔過。
 若受者即令居士離聞處住可見處。
 鬱多羅比丘。應向是諸比丘作突吉羅懺悔。

 若復不受者。
 若是居士多知多識。有大勢力有官力賊力。自能作惡事惱亂眾僧。
 若令人作。僧應語是比丘言。
 是居士多知多識。有官力有賊力。能自作惡事。亦能令人作。
 汝當離是住處去。若是比丘強住者。眾僧無罪。」


《彌沙塞部五分律‧卷24》:
「佛便呵責言。汝愚癡人云何以下賤語加彼長者。
 即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
 從今應與如此等比丘作下意白四羯磨謝彼白衣。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以下賤聲加某白衣。今僧與作下意羯磨謝彼白衣。
 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以下賤聲加某白衣。僧今與作下意羯磨謝彼白衣。
 誰諸長老忍默然不忍者說。
 如是第二第三。
 僧與某甲比丘作下意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復應白二羯磨。差一比丘伴彼比丘謝彼白衣。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
 僧今差某甲比丘伴某甲比丘辭謝白衣。
 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今差某甲比丘伴某甲比丘辭謝白衣。
 誰諸長老忍默然不忍者說。
 僧差某甲比丘伴某甲比丘辭謝白衣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比丘應將僧所差比丘往捉白衣手謝言。
 我先作下賤聲相加。我今悔過受我悔過。

 若受者善。
 若不受。僧所差比丘。應將彼比丘至眼見耳不聞處教作突吉羅悔過。
 應言。我某甲比丘作麤惡語加某甲白衣犯突吉羅罪。今向長老悔過。
 如是第二第三說。

 然後僧所差比丘。獨還白衣所語言。
 僧已治彼比丘。我向亦重治之。可受其悔過。
 然後彼比丘復應來如上辭謝白衣。應正順僧。如呵責羯磨中說。
 彼正順僧已。悔過自責求解羯磨。僧應與解羯磨。羯磨亦如上說。」


「下意羯磨」必須要採取最嚴格的「白四羯磨」法進行。

《丁福保佛學辭典》:
「【白四羯磨】
 僧中行事務,如授戒之重法,向僧眾先告白其事,曰白。
 次三問其可否而決其事曰三羯磨,
 合一度之白與三度之羯磨曰白四羯磨。是最重之作法也。」

提案討論叫「白」,經過三次決議叫「三羯磨」。
簡單地說,就是這種提案要連續經過三次表決,才能作成決議。

羯磨會議在議決時,並不採多數決,而是採全數決。
表決時,會先將決議內容當眾宣讀,再看與會僧眾有無反對意見;
若都沒有反對意見(即「忍默然」),則便完成一次表決。
「忍聽」,就是「以沉默代表贊成」。

白四羯磨,就是提案後要反覆三次問與會僧眾有無反對意見,
三次都沒有人反對,這樣才算通過。

因此,「下意羯磨」若作成決議,要求某僧人向白衣懺謝,
其決議必然是僧團全體的決議。


「下意羯磨」發生在白衣布施給僧人後,
某些僧人因不滿或不認同,而出言呵罵白衣的場合。

在耶舍比丘事件上:

白衣布施金錢給東方僧團,
耶舍比丘認為這種布施不如法,因此說白衣會因此得罪;

跋耆比丘等人認為,耶舍比丘的言論是呵罵白衣,
因此提案進行「下意羯磨」會議,要求耶舍比丘向白衣道歉。

坦白說,跋耆比丘等人的行為,也許有點小題大作;
然而,畢竟史料無法準確反映當時雙方言談的語氣及表情,
吾輩後人也無從判斷耶舍比丘當時究竟有沒有“罵”白衣。

不過,就算跋耆比丘誤會了耶舍比丘,
其實看在僧團和諧的份上,耶舍比丘就去向白衣倒個歉了事,也無不可。

但耶舍比丘到了白衣處後,卻用了很“特別”的道歉語言:
《彌沙塞部五分律‧卷30》:
「耶舍即將至白衣所。正值五百優婆塞聚在一處。便語之言。
 諸君當知。是法我說是法。非法我說非法。
 是比尼我說是比尼。非比尼我說非比尼。
 是佛教我說是佛教。非佛教我說非佛教。
 我先所說使諸優婆塞瞋。今來謝過。」

這幾句話翻成白話來說,就是:
「我說的話就是正確的!我根本沒錯!
 如果你們剛剛因為我說的話太過正確而心生不滿,
 那我現在來向你們謝罪!」

就算耶舍比丘說的話是正確的,
但這種得理不饒人的態度,難道就能促成僧團和合?

這群白衣回答:
「大德。何時為我等說是法是比尼是佛教。使我等瞋而來見謝。」

看來,這群白衣不是沒把耶舍比丘的“罵”放在心上,
就是已經不當一回事地諒解了。

倘若我去向人道歉,而對方根本已經不在意了,
則我會笑笑地跟對方點個頭後就回來。

畢竟我是去道歉的,而對方現在並沒有覺得不爽,那就夠了。

但耶舍比丘並不是這樣。
他反而利用這個場合,開始引經據典說起法來;
但實際上就是要繞彎罵東方比丘收錢犯戒。

「東方比丘收錢的行為」有沒有違戒,應該由僧團會議處斷。

耶舍比丘太過認為自己正確無誤,
因此忍不住非要在那個場合繞彎對著白衣批評僧人不可。
若說耶舍比丘的行為有什麼瑕疵的話,或許就是這個吧。

依照僧團會議決議,耶舍比丘該去向白衣道歉。
耶舍比丘確實去了,也確實“道歉”了;
只不過在過程中順便對白衣暗示東方僧人都已犯戒罷了。

在形式上,耶舍比丘並沒有違反僧團決議;
但實質上,耶舍比丘不僅沒能顧及僧團和合的情份,
甚至將白衣扯進僧團內部的事務中。

對我自己而言,耶舍比丘的行為,給了我很大的反省:

阿羅漢固然行為清淨,
但人畢竟是人,總受限人的知識水平與風格習氣。

「說話正確」與「說話正確又漂亮」,
前者顯然還有很多精進的空間。

同樣是面對意見衝突的場合,
釋尊就是懂得要理直氣“和”,而非理直氣“壯”。
阿難就是懂得寧願忍辱也要維持僧團和合。

我不認為耶舍比丘作錯。

但我認為:
若耶舍比丘能換些方式講話作事,
也許其行為的結果可以更好。

世事並非二分地非黑即白,
為人處世也絕非只有一種“正確”的方法。

共勉之。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