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日

關於毘舍離耶舍比丘事件與多數暴力雜談_4(20081002)

組織或團體在運作時,若出現成員間意見不合的情形時,
吾人自當效法釋尊與阿難尊者,以眾緣和合為判斷原則。

《彌沙塞部五分律‧卷24》:
「佛在拘舍彌城。
 爾時有一比丘犯戒不知所犯。語諸比丘。
 諸比丘。或謂有犯。或謂無犯。
 謂無犯者語言。汝不犯戒。彼聞已便生不犯戒想。
 謂有犯者語言。汝犯戒。應自見罪悔過。
 勿污染梵行負人信施長夜受苦。

 彼比丘言。我無所犯。云何應自見罪悔過。謂是犯戒。
 諸比丘便與作不見罪羯磨。

 彼被舉已。便入拘舍彌城求助伴儻語言。
 我不犯罪。彼諸比丘強言我有罪。與我作不見罪羯磨。
 是為羯磨不成。諸大德當如法如律救助於我。
 復往城外諸比丘所如上求助。
 諸比丘聞皆共佐助。

 爾時世尊知僧已破。從坐起往。到助被舉比丘眾中。語言。
 汝等莫作是語言。彼比丘不犯罪。
 若彼比丘實不犯罪而被舉者。
 汝等猶應語言。應自見罪悔過。

 彼便當作是念。
 若我言不見罪。僧當與我作不見罪羯磨。
 不共我住不共我布薩。自恣作諸僧事。

 汝等以此致諍。令僧不和別住生諸塵垢。
 當畏此事應令彼人自見罪悔過。

 世尊說此已。復至舉罪比丘眾中語言。汝等勿強舉他罪。
 若彼實犯罪。僧應語自見罪。
 彼若言我無罪可見。僧猶應籌量。
 若我等與作不見罪羯磨。不共住不共布薩。自恣作諸僧事。
 以此致諍。更相罵詈。令僧不和。別住生諸塵垢。
 汝等當畏此事捨置勿舉。」

阿難尊者在面對迦葉尊者的詰問時,
儘管自認行為無罪,但為了維持僧團和合,
而甘心自己受辱地當眾謝罪悔過。

耶舍比丘自認自己有理,對白衣說僧事、僧律;
跋耆比丘為作反制,強行舉過而作羯磨;

這都是沒有將維持僧團和合的原則放在心上。

當然,維持團體和合,並非要吾人怯懦怕事。
大是大非之處,當然有必要說明釐清;

然而,是非曲直並非截然二分,
有時候換從對方的角度想,也能看到對方有道理之處。

因此,不作意氣之爭,不作人身攻擊,就事論事足矣!

在公共議事時,尊重彼此,尊重程序,
以對話代替衝突,以溝通理解代替謾罵,
這才是吾輩學佛人所應為。

耶舍比丘當年若能先甘心受辱地當眾悔過,
事後再請各界公正人事商議關於「乞錢」是否合律的問題,
則東西方僧團或許可以延後一些時間才分裂。


對了,為避免引起誤會,我還是重申一下我的立場吧:

一、我認為「可否乞錢」可以討論,但應該留待東西僧團大會商議,
在那之前,雙方應暫時容忍彼此對律條認知的歧見,以免破壞僧團和諧。


二、耶舍比丘若認可跋耆比丘等人所行的羯磨決議,則應該誠心執行:
若五百優婆塞並不認為受到辱罵,則也不必多說什麼,
反正是去道歉的,白衣心中沒有疙瘩,那就夠了;
而非只是口頭道歉,說完馬上就在白衣面前說比丘是非。

在白衣面前說比丘是非,無論自己多有理,總是不宜!

更何況,耶舍比丘是為了執行羯磨決議而去道歉的,
道歉後,旋又開始說三道四,如此怎麼可能不引發更多衝突?


三、跋耆比丘等人,固然公然乞錢,
但那未必是基於他們個人貪圖享受的理由所致。

而跋耆比丘將所得錢財分給耶舍比丘,
也絕非是想用錢收買耶舍比丘,而更可能是基於僧團共財的精神。

固然毘舍離城大辯論後,確認了十事非律的原則,
但吾人不可因此就生輕賤跋耆比丘之心;

僧人犯過,自有僧伽處置;
若能悔過自新,仍舊還是合法僧人,
吾人仍然應該對之禮敬尊重。

吾人不該隨意跟著某些部派偏見起舞,
認為東方僧人與街頭地痞毫無差別。


四、我無意批評耶舍比丘,信不信隨人。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