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7日

關於十四難雜談(20081218)

「十四難」所代表的,其實是哲學上的宇宙論問題。

十四難詢問的是「終極」與「永恆」的存有問題。

但在問這些問題之前,
吾人若沒能建立對宇宙論及時間觀的認識;

則這些問題根本無從解答。

佛教基本上持「無『始』亦無『終』」的時間觀,
充斥其中者,則是眾生無窮無盡的輪迴。

這種時間觀,直接與「終極」的概念相違背;
因此,釋尊不說「始」與「終」這兩端的「終極」。

釋尊對於「十四難」採取「無記」的態度,
最可能的理由,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可能:
釋尊無法直接解答「十四難」,
因此利用「無記」迴避問題。

然而這種可能性極低,因為釋尊當時的古印度,辯論風氣極盛;
利用「無記」作迴避,很難杜眾多外道之口。


第二種可能:
釋尊無法準確、且正確地解說「十四難」的解答,
因此只好採取「無記」的態度。

基本上,語言邏輯所能表意的概念有其侷限性,
因為邏輯受限於語言系統,而語言系統又受限於文化傳統。

人類歷史上關於「終極」的思考何其多;
但無論是古印度、古中國、古希臘,
外道與哲學家們所能提出的解答,大概不外乎三種:
a.泛神論、
b.一神論與
c.無神論。

這些解答都有人主張,但都不能完全說服其它人。
由此可知,要想真正回答「終極」的問題,還真不容易。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
極少有人能真正“經驗”到「終極」。

「靈光一閃」、「至福感」「聖靈充滿」,這些體驗很多人有過。
但這些體驗多半只是對於「終極」的浮光掠影罷了;

縱是如此,前述這些經驗,也經常「難以言喻」。

就算是才情兼具的文學家,也只能用各種譬喻、類比去臨摹那種體驗;
而且所能傳達者,可能不過十有一二罷了。

就算釋尊真知道關於「十四難」的解答,
他也未必有足夠的工具,能準確、無誤地說得清楚。

與其說得不精準,而致生更多的誤解,
不如從一開始就保持「無記」的態度。


第三種可能:
無論釋尊知不知道「十四難」的解答,
總之,吾人若追問這些問題,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中。

對於一個剛學加減乘除的小學生而言,
根本沒有必要去煩惱「如何解微積分」的問題。

很多知識,都是奠基在某些成就的基礎之上,才得以開展。

對於證果聖人而言,她對於佛法的信心已經沒有疑慮了,
而且也已經不太會糾結纏縛於五蘊中了;

到了這種境地,再來思考「十四難」的問題,也還不遲。

反之,對於尚未證果的凡夫而言,
連自己的心都不能調伏,還沉淪於欲海中;

去追問這些問題,意義何在?
只會讓自己陷入「謗佛」或「虛無主義」的迷失之中。


我自己基本上是比較相信後兩種可能性。

「十四難」的問題,單憑哲學,是談不出什麼所以然的。
我不願意落入虛無主義的黑洞中,因此我選擇「相信佛說」。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