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

聯合報〈民進黨還有重回社運路線的資格嗎?〉雜談(20090206)

多年前,在「全台牽手大踏青」活動後,
我曾與人討論到:這場活動算不算「社會運動」?

沒錯,這場活動當時提出了「反戰」、「反飛彈」、「愛和平」等口號,
但主事者幾乎全部都是扁政府官員、民進黨要人及民進黨公職參選人。

若我記的沒錯,當時民進黨幾位縣市首長,
還威脅許多地方政府的公務員,要出席去衝活動人數。

如果這樣的「活動」,也能算得上是「社會運動」,
那幾乎沒有任何活動不算「社會運動」了。

無獨有偶地,妻子最近經常在反思一個問題:
「婦女團體的所作所為,是否還算是社會運動?」

她看到的問題點是:

許多運動團體的主事者或成員,為了搏新聞版面、製造議題效果;
或是為了確保通過法案,因此無度地與其它團體,甚至是政客結盟。

雖然妻子與我都承認:「運動」不能只靠理想與口號;

但倘若「運動」只能靠耍弄不入流的手段,才能看起來有若干“成效”可言,
那這種「運動」究竟又有什麼意義呢?

甚至,很多運動團體,為了增加能見度,
因此頻繁地製造議題,「為罵而罵」;

她們所“批評”、“痛責”的議題,很多根本是無關緊要的。
她們所持的立場與觀點,很多根本是邏輯不通、自相矛盾的。


政客不斷染指、吃豆腐;
運動界則自甘走卒,或只會無腦放矢。

看來,臺灣的社會運動,已經病入膏肓。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