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5日

郭位〈台大為什麼排名落後?〉雜談(20090626)

郭院士的文章,正好呼應了我幾個月前在一次會議上的見聞。
當時會議中有諸如金耀基院士與楊國樞院士等學界前輩在場,
而幾位前輩也諸多發言批評臺灣荒謬的「CI化傾向」與「迷信排名」等問題。

就我所知,
目前國內學界,幾乎不分領域,都有相當高比例的學者,
認為今天國科會與教育部所主導的各種「“勵”學政策」,
其實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有反效果。

更有不少中研院院士,直接批評這些遊戲規則的無理與荒謬。

有趣的是:
發言批評者,多半都是已經不需要靠這套規則爭取升等的學者。

大部分我認識的年輕學者,雖然也對此苦不堪言,
但幾乎都只能認命地承認現實、咬牙忍耐。

看來,臺灣學界病得不輕。
然而,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在我以為,臺灣教育問題最重要的元兇,
恰恰就是主管教育的教育部,以及主管科研的國科會。

這或許不是郭院士文中所指「政治干預」的原意,
但它確實是一種政治干預──政府無所不管、卻又無力去管。

妻子現在身處政府部門裡頭服務,
可以說是第一線直接目擊了政府部門運作的實況。

很多人經常以為:
政府部門的問題,主要是「低效率的行政」,
而「低效率的行政」,元兇是「推諉敷衍的公務員心態」;

嗯....這種說法固然不能說錯,但其實也不能說對。
爛的公務員固然不少,但比例上而言,其實那絕對不能算高。

近年來,政府赤字嚴重,因此幾乎大部分的機關單位都已經大量縮編。
工作人員減少了,但業務量反而增加了,
於是乎,第一線的公務員,幾乎都得常態性的加班。
我有時候晚間八九點去接妻子下班,卻見辦公大樓裡仍然燈火通明。

所以,「行政低效率」的問題,顯然已經不是「公務員不努力」了。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我想,關鍵還是在於我國「整個政府的角色定位與功能構想」。

「一個政府的存在,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應該發揮哪些功能?」
這個問題,我想就連政治系的學生,可能都不常思考過。

然而,這樣的問題,恰恰就是一切政治問題的起點。

「到底臺灣需要怎樣的一個政府?需要政府發揮哪些功能?」
追問這個問題,遠比「高喊臺獨建國」,要來得更急迫且更要緊。

但現實是:獨派對此一問題,幾乎漠不關心;
事實上,臺灣幾乎沒有什麼人對此問題有所關心。

回到高等教育與科研的問題。

今天,臺灣學界八成(甚至九成)的科研經費來自國科會與教育部。
因此,這兩個部會──上至部長,下至科員──的意志與想法,
幾乎決定了整個臺灣學界的走向。

但根本的問題是:
教育部與國科會,究竟是否應該扮演如此吃重的角色?

理論上,政府部門如此主導科研,
就難免使得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影響學界走向。

但臺灣的狀況,遠比這種情形更糟。

也許出自於「虛偽的中立」,又也許出自於「思想上的虛無」,
無論是部長、局處首長、科員,
又或是學門召集人、顧問、評鑑委員等,
幾乎都不敢提出或捍衛某一「理念」及「立場」,
而只是不斷設計出各種“看似客觀、公正”辦法、標準與規則,
但實際上只是用來箝制、排擠學敵與異己罷了。

除了「拼世界排名」與「拼CI點數」等荒謬的口號外,
臺灣的高等教育與科研,從來就沒有什麼明確的方向。

充其量,整個高教學界,
只不過是“煩惱著如何爭取預算,並把預算消化掉”的共犯結構罷了。

我承認,這很悲觀。
但實情如此,叫人如何樂觀起來?

學界不是沒有想要力圖改變、力求振作的學者。
但這些個別學者,窮其一生努力,終究沒能改變些什麼。

中國大陸的學界,雖然現在也正在走臺灣失敗的「CI化、點數化」老路,
但大陸畢竟人才多,加上學校方面敢砸重資禮遇一流人才,
大陸學界的未來,不一定就如臺灣如此悲觀。

曾經是全球華人學術重心的臺灣,
未來,似乎已註定只能被邊陲化,甚至泡沫化了。

生為臺灣人,既睹此情此景,能不悲夫?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