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

關於臺灣政治選項稀缺化雜談(20111026)

我一直以為:臺灣政治選項的稀缺化
(或可稱之為一般選民的「貧民窟化」),
基本上是一整個世代留美政治學者半瓶醋地東施效顰的結果。

這群學者無論在「憲政架構」、「選舉制度」
乃至於「公共政策」等議題上,
都無時不刻地出沒在決策集團的身後兩翼。

基本上,這群學者挾著留美背景,
逐漸在學界、政界、智庫界卡到高位與發聲位置,
進而就把自己的所學所思包裝成政客〝拿來即可使用〞的政策泡麵
(雖非空無一物,但也沒啥營養)。

然而,由於這群學者當年留學時所學到的,
大多也只是美國知識的皮毛,多半只是教科書層次的知識水平
(趕報告拿學位都來不及了,
 誰能真正學到人家骨子裡的文化、傳統與思想);
因此造就了無數的「邯鄲學步」與「淮橘為枳」現象。

這種知識份子的後殖民情節(scenario, not complex)
完全無法發現與回應在地人民真正的政治需求,
使得政治選項逐漸空洞化,
並溶解在美帝所宣揚的資本主義教條窠臼之中。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