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

關於臺灣政治選項稀缺化雜談(20111026)

我一直以為:臺灣政治選項的稀缺化
(或可稱之為一般選民的「貧民窟化」),
基本上是一整個世代留美政治學者半瓶醋地東施效顰的結果。

這群學者無論在「憲政架構」、「選舉制度」
乃至於「公共政策」等議題上,
都無時不刻地出沒在決策集團的身後兩翼。

基本上,這群學者挾著留美背景,
逐漸在學界、政界、智庫界卡到高位與發聲位置,
進而就把自己的所學所思包裝成政客〝拿來即可使用〞的政策泡麵
(雖非空無一物,但也沒啥營養)。

然而,由於這群學者當年留學時所學到的,
大多也只是美國知識的皮毛,多半只是教科書層次的知識水平
(趕報告拿學位都來不及了,
 誰能真正學到人家骨子裡的文化、傳統與思想);
因此造就了無數的「邯鄲學步」與「淮橘為枳」現象。

這種知識份子的後殖民情節(scenario, not complex)
完全無法發現與回應在地人民真正的政治需求,
使得政治選項逐漸空洞化,
並溶解在美帝所宣揚的資本主義教條窠臼之中。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