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不佔國會,卻佔華爾街?(20111031)

2011年9月17日,一群來自加拿大的反消費主義團體,
在紐約華爾街發起了示威抗議活動。

兩個星期後,這個活動蔓延到了美國其它大城市,甚至影響了全球。
這就是所謂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運動,
以及延伸出的「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運動。
(以下將此二者合併簡稱為「佔運」)。

佔運的訴求很簡單,就是表達他們:
對於政治腐敗以及大商業公司和最富有的1%的富人在政策制定上享有的特權的反感。

白話來說,就是希望能夠切斷華爾街(猶太金融財閥)對美國政界的影響力。

活動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了。全球各地都開始有了仿效的類似運動出現。
平和者有之,激進者有之。總之鬧得紅紅火火。

然而,這場熱鬧的社運大秀,在筆者看來,
不僅早就註定了「終究不會成功」的命運,
更有甚者,佔運只會徒然消耗掉運動的能量,並轉移掉支持者的焦點;
最終使得真正的敵人(包裝在民主政治假面下的金權政治體系)躲在幕後隔岸觀火。

何以筆者如此悲觀?
根據當然很多,但最重要的理由在於:
整個佔運,從一開始就只定調為「社會運動」而非「政治運動」。

憑甚麼說佔運只是一個「社會運動」而非「政治運動」?
一來,它的發起者、組織者、參與者,都不是來自政府部門或政黨,
二來,它的訴求看似強烈、有力,但實則模糊不清,尤其沒有提出明確的政治方案。

有些佔運分子主張解散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
有些主張銀行國有化、醫療社會化;
甚至有提出「組建一個總統委員會,以結束金錢對國會議員的影響」主張者。

這些主張,無疑地都反映出佔運支持者內心的憤愾與不平,
但沒有一個是靠「數華爾街前佔運分子人頭多寡」而能成事的。

無論是「建立國營央行」或是「增加富人稅的比重」,
這些主張都必須通過國會立法。

然而美國的政治活動中心,從來都不在紐約,尤其不在華爾街。

因此,佔運分子與支持者真正應該作的,
是去佔領華盛頓的國會山莊,
是去佔領各州參眾議員的辦公室,
甚至是去佔領白宮,把歐巴馬轟出來。
(如果他們看過紀錄片《歐巴馬騙局》或是相信所謂的「The Company陰謀論」的話)

由此可知,整個佔運除了一吐民眾怒氣之外,甚麼效果都達不成。
甚者,當民眾的怒氣一口氣發洩出來後,
就再也無法凝聚出足夠的能量,來進行後續的立法、遊說與監督等工作了。
(而後續的這些工作,才是決定能否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

也難怪有些陰謀論者,認為佔運背後出資的金主,
就是長期充當美國金融打手的索羅斯(George Soros)了。

花點零頭小錢資助抗議民眾,
就能把無知大眾的注意力轉移到假議題上,
更能把抗議的能量消耗殆盡。
這樣的生意,誰敢說不上算呢?


正因為如此,筆者不但不為佔運的紅火而感到興奮,
反而覺得挫折、沮喪、失望與灰心。

因為這個時代的社運分子,
除了糾眾喊口號的小打小鬧之外,
甚麼正經事也幹不出來。

打鬧完了,還不是乖乖回去崗位上繼續充當資本家的小螺絲釘?

把這種「中學生打群架」譽為「嘉年華社運」,
只不過是《破報》或一些雅痞社運學者的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如果真正希望解決問題,至少要把路線抓出來,把戰線拉開來。
搞不清楚問題在哪裡,甚至不知道敵人是誰,
只懂得烙人拉布條、演演行動劇,
把媒體版面的大小,理解成領導小集團的影響力,
這種可悲的社運心理,才是今日社運徹底失敗、財閥金權結構逐漸鞏固的真正原因。

而這一切的失敗,又幾乎源自於「搞不清楚社會、政治路線孰先」這個根本錯誤。

關於「社會與政治路線孰先?」這個問題,
筆者在四年前曾經撰寫過兩篇小文加以討論。

回首再看舊文,發覺當年的立論,至今仍然有效。
(可參見拙文:
 <關於「『社會』與『政治』路線孰先」雜談_1社運的貧民窟化>及
 <關於「『社會』與『政治』路線孰先」雜談_2社運不敵政運>)

這兩篇舊文的主旨,濃縮起來其實只有兩句話:
1.「笨蛋,問題出在政治」;
 (社會運動只會產生問題而已,只有政治運動才能解決問題!)
2.「所有真正改變歷史的社會運動,都發生在當它轉向成為政治運動之後」。
 (因為沒有引發相關政治運動的社會運動,終究只能隱身為歷史課本上的一行記載)


說穿了,其實佔運只是美國「反商(猶)主義」、「公民民權運動」、「反聯邦主義」的一次大集結罷了。
這些團體的成員,大多都是善良的基督徒(good Christian),只不過蠢笨了點。

除了買步槍打獵,兼而零星搞搞種族屠殺(白殺黑、黑殺白、黑白殺紅黃褐)外,
他們最多也只能不斷妄想編造著各式各樣關於「老大哥」(big brother)或The Company的陰謀論而已。

撇開少數住在拖車、拒領駕照、只用現金的激進分子外,
哪一個佔運分子或支持者,不是按時繳稅、使用信用卡消費,貸款買車買房?

這些看似〝平常〞的行為,恰恰就是對美國現狀一次又一次的信任投票。

美國今天「以債養債好支撐繁榮泡沫」的金融體系,
早在威爾遜(Thomas W. Wilson)成立美聯儲時,
或至遲在尼克森(Richard M. Nixon)放棄金本位,瓦解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時,
就已經可以遇見了。

絕大多數的美國人民,不肯放棄三四十年來
靠著第三世界勞工血汗而支撐起的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高水平的繁榮物質生活,
同時不肯檢討自己在次貸(subprimemortgage)風暴爆發前,
其實也是透支炒樓、追逐次貸證券轉手暴利的一分子;

然後,等到猶太銀行家接管、建立了完整的金權結構,
並且已經達到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規模了,
才來抱怨自己的國會議員與總統為虎作倀、自甘金權走狗。

正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美國人民心甘情願當這個體系的一分子(因為要追逐實踐〝美國夢〞嘛!),
(甚至還支持出兵攻伐那些反對美國夢的外國異教徒)
一杯接一杯地喝著StarBucks,
一支換了一支地排隊購買iPhoneX,
然後在2011年9月的某天,才赫然夢醒,
再擺出一副「過去三十年的生活習慣都不是我的錯,這全部都是老大哥跟猶太人的陰謀」的嘴臉,
這到底又有甚麼值得同情的呢?


美國的金融問題已經到了無可挽救的局面。
同樣地,美國的金權政治也已經到了慘不忍睹的狀況。

美國人民若想真正覺醒,
首先要有〝重上井岡山〞過苦日子的自覺與勇氣,
果斷地割捨掉無謂的欲望與奢侈消費,
量入為出、節約度日,並努力增強自己的就業技能;

並且要把參政權重新拿回手中,
不再盲目跟隨政黨或政治明星起舞,
每次投票前都細讀政綱或政策白皮書,
並在接下來的幾年間詳細檢查代議士或行政首長的施政紀錄。

如此,美國人民才有機會走出危機。


倘若這樣的要求,對於一般人民而言,都還實在太困難了;
那麼,至少請把佔運移師到華盛頓國會山莊吧!

因為在那邊盤據的代議諸君,
才是真正應該為「金援財團」、「大開金管門戶」、「獨厚肥貓」的兇手(儘管不是禍首)。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