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7日

利她主義雜談(20130407)


雖說任何社會中幾乎都存在「精英通過累積社會資本而延續其階級優勢與地位」的潛規則,但倘若人不是為了自己的階級私利,人有必要拼命累積這些社會資本嗎?因而,這裡跑出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到底人活在社會中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人只是為了謀求自己的生存空間與利益而活著,則利用一切資源來保全自我的生存,顯然不僅是合理的選擇,更是唯一的選擇。但事實是:在人類社會確實存在著這種利己中心主義的同時,利她主義的心理同時存在。在利她主義的考量下,社會資本的價值絕非只是為了鞏固自己與家人的階級利益而已,更是在於追求共同體或社群整體的集體利益。

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反覆強調利她主義其實一點也不是愚蠢的行為;恰恰相反,利她主義反而是自私利己心態發揮到最極致的一種表現。(一般成功學常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相比之下,其實只是次等的利己而已。)

對我而言,如果人的理念層次上沒有辦法涵涉某種跨越自我乃至於家族宗族範圍的共同體概念,以及基於此共同體概念而形成的集體利益的概念,則人不可能真正把利她與利己兩者聯立起來;

因為無論理論家多能成功地把這兩者劃上等號,一般人在常識感情上就是不見得能夠認知這點;即便認知了,也必然常常忘記。

只有當人們心中的社群感,確實是奠基於「通過基於類似宗教這種高度的宇宙觀而形成的世界觀」之上時,人才有可能把利她主義與利己心態劃上等號。

大乘佛教的核心信念之一,就在於「自利利她」四字。在佛教徒的認之中,自己、至親好友與她者三方,同樣都屬於沉淪生死苦海的有情眾生。既然輪迴是個絕大多數人不可能避免或脫離的前提,則把自我與眾生聯立起來共同關照,實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唯一策略。(這裡所謂的自我利益,一則指涉的是脫離輪迴苦海、乃至於成就佛道的終極目標;二則指涉的是最直接的貴人、善緣、出身於健全富貴的家庭、生活在平安富足的社會之中等世俗目標)

Robert Axelrod在博奕理論中,發展出了所謂「以德報德」(tit-for-tat)策略。這個策略雖然很簡單,但其實效果驚人,而且經常被認為是少數能破除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策略。然而,這個德報策略如果要成功,它必須存在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這種博奕的賽局,必須持續進行多輪,而且最好以長期型態存在。倘若博奕的玩家只參與若干有限次數的賽局,則這種策略反而因為容易過於機械反應而被狂吃豆腐。

換句話說,對我而言,倘若利她主義必須在哲學上高度依賴一個預設的社群與社群感,則人與這種社群之間的互動,必須同時長期進行且不容許中途退出,這樣才有可能把自利與利她兩者聯立起來。

簡單地說,我認為佛教思想恰好提供了一個滿足這樣的條件。而且,就我目前所學所知,人類曾經有過的各種思想中,也只有佛教的理論,有辦法同時滿足「大我社群」、「長期賽局」與「涵涉世俗利益」三個條件。

既然出路的方向已經看到了,那剩下的問題只在於:如何讓不知道那是出路的迷途眾生看清出路,進而自願地、理性地改變原本次等的利己主義心態,從而轉變為利她主義。關於這點,我還在思考中。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穩健幣雜談(2025-07-23)

(影片版: 上期 與 下期 。) 誠如眾知:美國推「美元穩定幣」(USD-based StableCoin)的目標,是利用監管的行政力量,去逼發行商把持有美債或美元現金(或直接以這兩者為標的的基金)綁定為穩定幣的發行準備,從而在發行商對市場圈現金熱錢的過程中,同時擴大美元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