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

估算大陸躺平後疫情死亡人數雜談-5(20230113)

大陸目前官方的調查說,大陸這波疫情已經造成9億人感染。推估盛行率大約是70~80%左右。(大陸目前算是剛過拐點,所以大約是33天過拐)

問題是:十四個西方國家去(2022)年同樣在面對Omicron疫情(不全然都是BF.7變異株)時,其「過拐前」階段的「推定盛行率」,中位數是「5.84%」,而最大值也不過是「17.00%」。

同樣是處於「過拐前」階段,面對的同樣是Omicron病毒,何以大陸的推定盛行率是70%,而西方卻只有5.84%?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其實西方感染黑數很多,所以帳面上的都是嚴重低估的統計數據。

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大陸真實的盛行率其實並沒有那麼高。

畢竟,現在大陸幾乎沒有在作抽篩了,所以只能通過問卷調查、訪問百姓自己的主觀感受。因此,可能有很多人會將自己的感冒、流感、風寒、睡眠不足等症狀,誤以為是新冠;這就會拉高推定盛行率的數字。

我認為兩種可能都有,而且很難說哪一者的影響比較大。

----

除了「針對目前這段時間計算超額死亡」的方法之外,坦白說,我們不太可能真的知道大陸這波疫情迄今、到底死了多少人。

不過,由百姓或醫院前線發動的類似調查很多,其實也可以用來估算參考一下。

西安空軍軍醫大學最近有過類似的調查。其估算的致死率大約是「千分之0.8843」左右。(受訪者大約是2.8萬人。但由於也調查了受訪者的同住家屬狀況,所以樣本數大約是10萬人)

說實話,這個「千分之0.8843」的數字,其實大約等同於前述十四個國家的Omicron疫情的「過拐前」階段的中位數(千分之0.7927;33天過拐),或是法國「過拐前」的致死率「千分之0.8583;33天過拐」。

目前在「每千人病床數」上,西安在大陸境內各城市的排名,大約是30名。所以,我認為西安的數據、應該不至於距離「大陸全境平均」(不含台港澳)太遠。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陸這波疫情的致死率,應該跟西方當時差不太多。

這點是很可能的。因為,雖然大陸的人口密度通常高於西方社會,但大量人口集中在大城市中,而大陸主要城市的人均病床數、其實幾乎都遠高於西方社會。所以,一加一減,大陸致死率就差不多與西方疫情的中位數差不太多。

----

但問題在於:不管是前述西安空軍軍醫醫院的調查,或是最近大陸官方的全國調查,基本上都認為「大陸這波疫情的感染率大約是70%」,可是,“致死率水準相當”的西方Omicron疫情「過拐前」階段的推定盛行率,中位數卻是「5.84%」。這是將近12倍的差距。

誠如前述,這個差距很可能是因為「西方篩檢不足」的緣故。

但問題是:「致死率」這個數字,分子是「死亡的感染者」,分母是「感染者」。因此,「篩檢不足」會影響的,終究是致死率的分母,而非分子。

換句話說,「篩檢不足」應該會導致「致死率被嚴重高估」這個結果。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要主張「西方因為嚴重篩檢不足,所以存在相當大量的感染黑數」(也就是假設「西方當時疫情,其實同樣也是70%感染」)這點,其實我們就必須要接受「大陸這波疫情的致死率,遠比西方要高」這點。

但大陸各大城市的千人床位數高於西方,疫苗覆蓋率也比西方高,加上多多少少還有過去三年實證的中醫經驗,因此我也很難相信大陸單純在致死率上、會比西方高到哪裡去。

反正這邊就是存在著很嚴重的統計數據上的矛盾;而且這個目前沒辦法很好地解釋。

----

姑且不論「無法很好解釋」這點罷了。我們其實可以用西方疫情數據中的「推定盛行率」與「每十萬人口之新冠死亡人數」來建立回歸模型推估看看。

先假設西方疫情數據並沒有嚴重低估感染率罷了。如果用西方疫情的數據來推算,則如圖1顯示:在「感染率70%」的情形下,大陸這波疫情可能已經造成「56萬人」的死亡人數。


(圖1最左側欄位為“假設西方的「感染率」完全真實可靠”的情形;最右側欄位則為“假設西方真實的感染率為帳面統計數據的十倍”的情形)

反過來說,假設西方疫情數據確實嚴重低估感染率(假設西方真實的感染率是帳面上統計數據的十倍),則根據西方疫情數據來推算,在相同的「感染率70%」的情形下,大陸這波疫情則至少會造成「9.7萬人」的死亡人數。

這個數字應該是大陸這波疫情最起碼的死亡人數。

----

雖然我完全相信「西方疫情數據中,存在大量的沒篩檢出來的黑數」這點,但我仍然不太相信「西方真實的感染率、是帳面上統計數據的十倍」。

第一個理由是:西方在Omicron疫情初期,基本上還是邊走邊打的局面,而非一開始就拋戈棄甲地躺平。西方的「躺平」大約是在「結束各種防疫政策」的時候,也差不多就是「西方開始停止公布『陽性檢出率』數字」的時候。

反過來說,在那個時間點之前,西方的疫情統計數據應該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即令可能確實存在不少感染黑數沒有被納入統計數據,但應該也不至於會到「十倍」的落差。

其次,在前述十四個西方國家中,有些國家算是比較晚才躺平的(比方說新加坡與紐西蘭)。這些“比較晚才躺平”的國家,其估算出來的「致死率」數字,與其它西方國家之間,差距不是特別大,或至少這些差距都是可以用「疫苗覆蓋率」、「人均醫療資源高低」與「是否仍然採取嚴格防疫措施」之類的理由來解釋的。

所以,硬要說這幾個“比較晚才躺平”的國家的疫情數據不可信、或存在數倍的感染黑數,其實不太合理。

第二個理由是:誠如前述,即便是那些“比較早就躺平”的西方國家,其在Omicron疫情的初期、其實也仍然曾經試圖努力防疫過。

因此,如果「因為政策上選擇躺平而導致篩檢不足、從而導致存在大量感染黑數」的因素為真,則我們理論上應該可以看到「疫情前期的致死率,與疫情中後期的致死率,會有顯著落差」的現象;但其實我們沒有看到。

且以美國為例。美國Omicron疫情幾個不同波段或時間點致死率,大約是:

a) 過拐前:「千分之3.14」;

b) BA.1:「千分之5.85」;

c) 躺平前BA.2:「千分之5.86」;

d) 躺平迄今:「千分之5.85」;

e) 整個Omicron疫情迄今:「千分之5.74」。

雖然這些波段或時間點的計算、偶有彼此重疊的情形,而且這邊也沒有非常精確地去細分不同變異株的差別(只區分了BA.1與BA.2以降兩者),但大體上我們並沒有看到很劇烈的、在致死率上的落差。

所以我不太認為「因為篩檢不足而造成許多感染黑數」這點、會嚴重干擾西方疫情在「致死率」上的計算。

----

第三個理由是:產生圖1數字而使用的模型,其實是以「每十萬人口之新冠死亡人數」為基準,而非用「致死率」去逆推的;所以圖1的數字,本來就是在估算“不同程度的對感染率”的「低估」、究竟干擾了多少。

當這個數字可以與別的獨立模型的數字彼此呼應時,則該數字就會比較可信。

我之前曾經用西方幾個國家BF.7疫情的數據,去搭配疫苗接種數與疫苗覆蓋率等參數、跑模型推估大陸這波疫情的死亡人數。在這個“別的獨立”的模型中,「感染人數」這個變項是完全不考慮的;所以「篩檢不足」或「感染黑數」之類的因素,完全不會影響這個“別的獨立”的模型的估算。

根據這個“別的獨立”的模型的計算,大陸在「過拐前」階段(也就是躺平後的這一個多月以來)的死亡人數,大概會是「22.9~65.3萬人」;也就是圖1中灰色底的部分。

由圖1可知,即便我們假設「西方疫情統計數據中存在大量的感染黑數」(因此會高估致死率的計算),但其計算出來的大陸這波疫情的死亡人數,其合理範圍仍然是在「21.7~63.5萬人」之間。

所以,前述「9.7萬人」的估算數字,應該是相當不合理的;由此我們反論:即便西方疫情統計數據真的存在大量感染黑數,其最多也只可能是「帳面上感染人數」的三倍。如此而已。

----

總而言之,我不認為西方的疫情統計數據真的存在極大的感染黑數問題。西方當然有這個問題,但沒有嚴重到會“可嚴重扭曲「致死率」計算”的程度。

所以,針對前述“沒辦法被很好地解釋”的、統計數據上的「矛盾」,比較合理的解釋,終究還是必須把「西方疫情數據存在感染黑數」與「大陸各地調查高估感染率」兩者合併一起考量;而且後者的可能性,或許還得估得高一些。

因此,其實我一點也不歡迎大陸最近各種「疫情過拐、重現烟火氣」一類的聲音。

我可以理解:當人遭遇了一個很大的「傷害」時,我們會希望這個「傷害」只是暫時的、是會結束的;如此我們才能夠重新把希望投注於明天的再次奮起之上。

但問題是:如果這個「傷害」並不是暫時性的,甚至它還仍然處於進行式狀態中,則毫無根據的樂觀態度,就只會是自欺欺人而已。

誠如圖2所示:西方Omicron疫情中,其實「過拐前」階段的「波段累計死亡人數」,終究只佔「整個疫情累計死亡人數」的11%而已;後者,甚至可以達到前者的五倍以上。


換句話說:這一個多月以來的死亡人數(21.7~63.5萬人),其實還只是前菜而已;後頭還有正餐與點心等著。

此外,誠如前述,大陸真實的感染率不太可能真的高達70%。

因此,「臨時性的集群免疫」這回事已經可以不用指望了;所以「再次感染」絕對不會拖到五六月才發生,它有大概率會在春節後、也許三月左右就會大規模地發生。

----

唯一可以避免大規模出現「再次感染」疫情的方式,就是在今天、現在、開始壓制病毒的傳播速度。

所以,大陸不僅不應該到處宣傳無腦樂觀的「疫情已過拐點」論調,反而應該嚴格要求所有人(尤其是所謂的陽康人士)出門戴口罩。

「用『大規模接種疫苗』來壓制病毒傳播速度」的策略,不管是在西方過去三年的經驗中,或是在大陸這波疫情經驗中,都已經被反覆證明無效了。

也因此,如果不考慮「嚴格封控」這種選項的話,其實人們真的只剩下「出門戴緊口罩」這一個方法、可以有效壓制病毒傳播速度。

除非已知有生理上或客觀條件上的障礙,不然,任何拒絕這樣「出門戴口罩」的人,其實都是不肯承擔社會責任的自私鬼。在西方如此,在大陸也是如此。沒有例外。

很多人念茲在茲的「用『快速過拐』來形成集群免疫」策略,基本上是不可能奏效的;因為無論你如何地放任人們自由傳播病毒,病毒傳播終究有個極限範圍。無論這個「極限範圍」是「70%」或「50%」,大陸真實的這波疫情經驗都告訴我們:其實它終究無法達到“可形成集群免疫”的門檻。

與此同時,「快速過拐」策略必然會伴隨著相當大量的死亡人數。這個「大量的死亡人數」也許不會擠在一個月內都跑出來,但過拐後第二、第三個月就會看得到了。

所以,今天那些“才剛從拐點前醫療擠兌走過來、現在才得以稍微喘息”的前線醫護人員,其實很快就要開始面對一個又一個的重症波浪。(大部分的公衛模型,都估算「重症峰值」會發生在「感染峰值」出現後的兩周左右)

等到前線的醫護人員的體力、精神與心理耐力都到了極限,醫療崩壞就會發生。最近的日本、瑞典、英國、美國,都在上演這個劇碼。

如果知道這些資訊後、還要覺得「疫情已過拐點」的樂觀論調是值得歡迎的,那我也真的沒話說。

我當然不希望人們被悲觀、絕望的情緒給打垮。只不過,相比於「無腦的過度樂觀」而言,「還在合理範圍內的緊張感」並不是一件壞事。

這種緊張感提醒我們:雖然我們不必堅持在現在的狀態下絕對不出門,但該囤藥就囤,該補齊罐頭食糧就補。出門請務必戴緊口罩,因為這不僅是在保護別人,更是在保護自己。

新冠疫情沒有結束。它基本上永遠不會。所以,如果我們不肯警醒地武裝自己,我們的健康與耐力就會先耗損殆盡。

另外,建議真的不要跟風吹「疫情已過拐點」的樂觀論調。樂觀論調人人愛聽,但別人聽了可能因此徹底失去戒心與防備,於是之後可能家破人亡。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讓自己牽涉其中呢?

別人要造孽、要造口業,隨人家去。我們自己真的非常需要累積福德、好應付今後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威脅。

正所謂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如此而已。

3 則留言:

知識天的圖書館員 提到...

大陸官方昨天公布統計數據,說這一個多月來,全境醫院內新冠死有5.9萬人。由於大陸醫院並沒有像美國英國日本去年那樣“醫院拒收非緊重症”,所以姑且假設院外死亡人數極少。

這個數字是甚麼意思?它等於說:十四個西方國家,當初在面對Omicron疫情時,其「過拐前」的統計數據嚴重灌水;真實的感染人數,至少是帳面上統計數據的30倍;但這不可能,因為這表示「在這14個國家中,有11個的推定盛行率超過100%」。

大陸官方目前承認的死亡人數,必然是嚴重低估的。但之前還可以說是「因為沒篩檢,所以無法定義是新冠死」,現在用了醫院的統計數據,就沒辦法再用這個理由了。所以看來只能說「有大量重症死於院外」(不論死前是否曾經來得及就醫)。

這類推託,當然不可能讓百姓滿意。所以必然會演變成對政府的不信任。 因此,就算當初政府實在是被迫躺平(不管是財政壓力或是民粹壓力),既然政府現在已經開始各種粉飾數據的行為,則此後引發的百姓不信任感,就不能說不是自己的責任了。

其實這種半吊子的心態是最愚蠢不過的。要嘛,就真的躺平,然後兩手一攤說死活全部不關政府的事,政府也不再公布死亡人數;要嘛,就對百姓哭說自己萬般不得已,但誰來幹都不會更好。又想表現得關心百姓,但又沒能力落實,最後還不想直接面對非議(就算是不講理的非議),於是就變成騎驢父子。悲夫。

知識天的圖書館員 提到...

流感、感冒、風寒、鼻炎過敏,這些都可能會讓當事人、誤以為自己是無症狀或輕症的感染者。

即便是這個時候的肺炎,也有小概率真的與新冠無關,尤其是一些老人家。

所以用訪談問卷得到的「七成感染」,其實不太可信。

如果可信,那就表示西方疫情數據的「致死率」超級超級高估,而且這些不同地域的已開發國家、還不約而同地一起嚴重高估。

澳洲人口密度低,紐西蘭新加坡至少過拐前還嚴格防疫,以色列超高疫苗覆蓋率,所以這些國家的數據(至少過拐前的數據)真的不太可能是造假的。

如果西方數據沒(嚴重)造假,則剩下的可能,就是大陸的重症率超級超級低。

但大陸疫情是BF.7與BA.5,這些西方都經歷過,所以毒性不可能突然變超弱。

所以剩下的可能,就是大陸的醫療能力超強,是西方同行的十倍、二十倍以上的強。

但大陸這波不太鼓勵用中藥,而目前人類幾種抗病毒藥也不在大陸生產,加上大陸的千人病床數也沒有多到西方三五倍以上的程度;所以仍然不太合理。

因為一切都不合理,所以必須承認「一開始的前提本身就不合理」。

所以大陸不可能真的「七成感染」。

知識天的圖書館員 提到...

姑且算這波大陸死9萬人(官方目前說醫院院內死6萬人)吧。七成感染,致死率就是「萬分之1.0」。但在過拐前的致死率上,以色列是「萬分之2.3」(感染率12.35%),紐西蘭是「萬分之1.9」(感染率4.27%)。

高人口密度的大國,同樣病毒株,死的比嚴格防控的小國還少?怎麼想都不可能。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