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知道你這樣的「法界人士」會怎麼判他們的案?
我不是法官,我沒有資格判案。
另外,我沒有機會檢視檢察官提出的證據,
因此我也不知道到底目前證據是否充足。
如果證據充足,那辯方自可就構成要件或法理學來作辯論。
比方說,網路連結算不算「公然」?
又或者,以學術研究為名的連結,能不能用「非真實惡意」來抗辯?
以及「猥褻品」的認定標準,除了之前的原則外,還有沒有別的彈性?
這些都是辯方可以出手的點。
> 或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比你更解放的法官呢?
> 如果你都不願做無罪判決,
> 我們怎麼敢那麼樂觀的不譁譁然啊?
第一,我沒有「不願做無罪判決」。
我希望整個事件回歸法學層面,而減少政治層面的運作。
但我並沒有說:我希望何春蕤被定罪。
或者說:如果我是法官,我一定判她有罪。
儘管這一整場筆戰,換了三四個標題,
但我從來都沒有都沒有說過類似前面的話。
第二,性解放的論述不是只有何春蕤一支,
不要把「性解放」=「何春蕤」。
第三,法律要處理的,是涉及整個社會的問題。
因此,法官若有關於性學方面的廣泛知識,固然很好,
但即便法官沒有,那也代表了整個社會上的另一種聲音。
法官判案,雖然說不能完全擺脫個人視角的限制,
但法官的判決不能完全沒有理由。
如果何春蕤最後敗訴,而其判決乃理由並沒有任何法學根據,
則別說法學界會有意見,單單辯方律師一定就會反彈,
而且絕對會再提上訴。
上訴之後,上級法院的法官不見得也能同意原承審法官的見解,
因此,很有可能就發回更審。
由於更審的承審法官又不是同一批人,
因此也不見得就能接受沒有法學根據的判決理由。
即便幾次一審二審的法官們通通都相信沒有法學根據的理由,
但還有可能上訴到最高法院,或者直接提大法官釋憲案。
因此,在這麼多層彌補機制的前提下,
一個完全沒有法學根據的理由,其實是很難定罪的。
尤其現在刑事訴訟法新制上路,
法官已逐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角色,
控辯雙方都有足夠的發言空間;
因此,假設何春蕤最後還是被定罪了,
那麼,很有可能的一個事實是:
今天的臺灣社會還沒有辦法完全接受何春蕤所做的行為。
司法機關沒有立法權,
因此,她們只能針對已經存在的法條與法學進行討論。
無論如何,何春蕤就算最後無罪,
那也只能代表她這個個案無罪,
並不能代表「妨害風化」或「公然猥褻」等行為是無罪的。
如果希望鼓吹「妨害風化除罪化」,
那麼,應該去國會進行政治遊說。
柯媽媽當時作的遊說,是法案遊說,
希望能夠通過強制責任險的規定。
而非針對單一個人或單一個案而作遊說。
換句話說,
在民主政治裡,法案遊說是政治參與的一環;
但個案遊說卻不必然。
也就是說,支持何春蕤的人,
今天如果發起一個「妨害風化除罪化」的政治運動,
那我是沒有意見的。
但如果她們今天搞的是「何春蕤無罪」或「反迫害何春蕤」的運動,
那我是反對的。
> 其實,選擇哪一種法官,政治力是不是很重要呢?
現在對於政治力介入比較敏感,
因此承審法官的人選會比較中立些。
而且如果對於法官的適任性有疑慮,
也可以提出理由聲請迴避。
如果不是法界人士存心要惡整被告的話,
基本上,法官不會特別去過問被告是誰的。
法官手上的案子那麼多,
少數擺明會延宕多時的案子,
只會妨礙法官處理正常業務。
除非喜歡沒事找事作,不然正常的法官是不會想去干預這點的。
當然,如果今天法官人選顯然有特定立場,
那這就是個程序不正義的問題。
關於程序不正義,社會是應該提出批判的。
如果司法機關無法用內部的機制去避免這種程序不正義的現象,
那麼,社會自然有對司法機關進行批判的正當性。
這時候再來談公民的不服從,是有正當性的。
因為這時候的公民可以直接援引憲法所賦予的權利作為根據。
(程序不正義通常意味著侵犯被告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
> 1)法官有智慧的判決跟2)影響法官人選的力量,
> 都是屬於「人治」的範圍而非「法治」,
你還是沒搞懂。
哪個法官接哪個案子,司法機關有其程序。
不是任何人可以隨己意代班的。
再說,
通常法官不會主動去搶著接這種爭議性大的案子,
這只會增加她們的業務量;
因此也不會有法官真的很無聊去運作接特定案子。
該輪哪個法官,就輪哪個法官。
何況,刑事案一審原則上會採合議庭。
三個法官同時處理案子,哪裡來的人治?
> 偏偏最保守跟最開明的法官對何春蕤的看法應該不可能相同
> 也就絕對會有截然不同的判決,
法官判案,必須要有理由。
法官在判決前,原則上必須先聽過控辯雙方的陳詞。
因此,法官多半會就控辯所提的見解進行法學討論。
沒有法學根據的理由,控方或辯方都不會接受的。
就算該法官一意孤行,到了二審還是會被發回更審的。
因此,法官的見解很難沒有法學根據。
就算彼此見解不同,多半也是法學原則上的歧見,
或者是對於證據力的認知有差異。
無論如何,很難用一個完全沒有法學根據的理由去說服所有人。
保守與否,或許會影響法官思考法學原則的優先順序,
但並不會讓法官就變成一個不談法學的獨裁者。
儘管法官可能都有豐富的法學素養,
因此不會那麼輕易就受到外界的影響,
但身處外界的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說:
「嘿!反正法官不會受到影響,那我就算使力影響又怎麼樣?」
法官實際上會不會受到影響,這是一回事;
但社會應不應該但隨己意地,
任意去搞政治動作來影響法官,這又是另一回事。
好的球員應該要能承受身處客場面對地主隊球迷的壓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主場球迷就可以恐嚇威脅或拿雷射筆企圖干擾球員。
> 偏偏選擇最保守或最開明的法官的「政治力」我們這些人完全沒有
選擇法官的,不是政治力。
民事案件現在已經可以自選法官了。
> 那麼請問閣下,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從「法律體制」內求得補救?
你又不是當事人,
也不是當事人的訴訟代理人,
這哪是「你們」的事?
關於法律途徑的補救,律師應該要懂。
上訴、再上訴、申請大法官解釋,
這些事法律動作。
倘若這些動作都無效,
那麼還可以用政治動作去請總統行特赦或大赦。
如果日後翻案,被判冤獄,
還可以申請國家賠償。
> 你告訴我們法官的智慧最最重要,而似乎刻意忽略了
> 其他政治力的因素,尚且指教我們不該用輿論政治化這個問題,
我沒有刻意忽略。
今天是你或者某些人不懂法律程序,
是你們自己不知道,其實這些程序早就存在,
而且既存的程序,也不斷地受到檢視與考驗。
你們現在所提的問題,過去幾十年早就有人陸續提過,
法界也不斷在思考相關問題。
你如果要談:現存程序合理與否?正當與否?這很好!
因為這是一個可以思考的問題,
也是一個社會公民都應該思考討論的問題。
問題是,這些問題如果都有人談過了,
而且還可能談出某些不錯的結果了,
那你為什麼不先去作作功課呢?
作研究都還要先作文獻探討,
要搞政治運動就不需要嗎?
一個自詡有批判精神的知識份子,
應該用這樣的態度來思考問題的嗎?
你不懂基本的法學用字,這無所謂;
你不懂法官受命承審案件的程序,這也無所謂;
你不懂刑事訴訟的流程,這也無所謂;
問題是,你不應該因為自己不懂,
就以為全世界的人都不懂,
都沒有思考出任何處理問題的原則、程序與補救措施。
你更不應該因為自己不知道前面這些知識,
就自顧自的主張你有跳過這些程序的正當性,
甚至就宣稱你是在行使「公民的不服從」。
這不是什麼「公民的不服從」,
這是無知又不肯學習。
不懂法律程序,沒關係。
網路上有很多資料,
全國法規資料庫以及法務部都有不少資料,
坊間也有不少法律的入門書,
或者是法學緒論、刑法概要等的基礎資料。
圖書館裡一定多多少少會有這類書籍,
google一定可以查得到相關資料。
難道不能先查一下相關資料,
補充補充自己的背景知識,
再來討論「現存程序正不正當」之類的問題嗎?
孫文說的好:革命的基礎在於高深的學問。
不念書,就很難有真正深刻的思考;
(或者,至少會花很多力氣去解決前人早已處理過了的問題)
沒有深刻的思考,就很難真正達到有力的批判;
沒有有力的批判,就不可能形成合理的立論;
沒有合理的立論,就很難形成持久的組織;
沒有持久的組織,就很難凝聚足夠的政治力;
沒有足夠的政治力,就很難落實改革的政策。
光靠隨便念過幾個專有名詞,喊喊幾個口號,
以為光靠這些就能夠進行改革,這樣終究只是空想。
陳水扁不用功,不代表台獨陣營裡沒有用功的人。
沒有先人不斷從國際法或主權理論作努力,
哪裡來的樹蔭讓陳水扁乘涼?
沒有馬克思寫資本論,
沒有列寧就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作討論,
哪裡來的第三國際?
沒有毛澤東提出人民民主專政,並提出民主聯合陣線的概念,
怎麼會有新中國的建立?
要搞革命,就不能沒有人作高深的學問。
> 這是不是法律至上主義呢?
> 甚且到了只有「法」律是,其他的請依「法」行事的,「法」律自大症呢?
對於不懂法律,而且也不願意去學習法律的人而言,
似乎只要談到法律,就是法律至上論。
但話不能這樣說。
你所提的很多問題,不是不重要。
問題是:那些幾乎都有前人在不同領域裡談過了。
而且有很多都已經形成共識,或至少是可被接受的原則或精神。
網路上隨處可見有小白發文挨罵,
結果一副很委屈的認為:靠,新手不能發文喔?
通常,老手不會禁止新手發問,
只是希望她們能先去查查精華區。
要求新手發問前先參考精華區,
這已經是BBS很常見的一種生態。
這個道理,是歷來無數使用者在無數個看板打過無數次筆戰,
之後才各自得出的不約而同的結論。
每天都有新手小白對於這個結論感到不快,
但很少有老手會反對這個結論。
就算是學術界,總也會要求論文進行文獻回顧的工作,
而非自顧自地便發表兄弟個人之創見。
這兩者是同樣的道理。
這個現象,絕對值得我們深思。
你可以對法學以及法律程序有所不知,
甚至是對法理學、法哲學、政治哲學感到疑惑;
但請你在自以為是地發言以前,
可以先去查查相關資料,
至少閱讀一下google查到的中文網頁,
或者去圖書館借幾本入門書,
好補充一下自己參與討論的基礎知識。
沒有基礎知識,很難好好地進行討論。
即便勉強為之,到最後還是得再重新把該有的基礎知識重新介紹一遍。
也就是說:所有人討論了半天,
結果也只不過就是圖書館一本入門書的內容而已。
結果:大家討論了半天,
最後可能還比不上你去圖書館借本書回家隨便翻一翻。
所為何來呢?
如果你真的很忙,忙到沒有時間閱讀相關資料,
至少,也可以請你謙虛一點,承認自己對於這類問題並不擅長。
能夠謙虛地面對自己的無知,才有可能成就自己將來的學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無知而能學習者,才有成長的可能。
共勉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在這篇長文中,我回顧了最高法院刑事庭174個案子,以確認我國法官在實務上對合意搜索的判斷原則。 其實,我國法官其實並不是完全對於「合意搜索」完全陌生或無知,因為它本來就是第一線執法人員很常使用的手段;在這點上,我國與歐美各法治國並無二致;而且也早就針對其中「權利保障」及「程序...
-
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