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6日

朱敬一〈高中「社區化」,必先「在地化」〉雜談(20071217)

朱院士對破除明星高中迷思的觀點很清楚,
也確實是一般論的正解;
然而,高中社區化真的就能破除明星高中的迷思嗎?

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社會上永遠都存在著明星高中(大學)。
有問題的不是「存在明星高中」,而是「只要明星高中」。

在十二年國教的前提下,高中社區化是必然的結果。

然而,臺灣的中學教育目前存在著兩個最直接的問題:

1.臺灣目前尚未實施十二年國教,
 也未必已完成實施十二年國教的基礎;

2.臺灣目前的中學教育嚴重歧視技職體系的學校與學生;

在此條件之下,尚不論是否真能落實高中社區化,
即便高中真能社區化,其結果還不是家長拼命找路子遷戶口到明星學區?

聯考的問題,在於制式、單一解、中央壟斷式的「考題-解答」模式,
而非在於其“一翻兩瞪眼”式的「高度競爭」。

競爭,存在於任何資源稀缺的環境。
既然人類社會不可能徹底消滅「競爭」這回事,
那麼教導學子們“正確”認識「競爭」,才是上策。

越早正視「競爭」,便越早開始思考出路與去留等問題,
自然也就越早觀照、反省自己的性向與能力。

因此,正確的教育政策,不在於消弭「競爭」(辦不到!),
更不在於張大布幕掩飾「競爭」裝沒看見;

而是應該利用「競爭」的事實,引導學子反思自身能力與性向,
進而協助學子以自己的方式確認自己在社會的位置。

幾乎人人都想進常春藤名校,
但不是每個人都會花大筆的報名費去買個失望。

何以故?因為人在「作」之前得先「想」!
若自己評量實力(能力、家世與運氣)遠不如人,
當然沒有必要白花時間與金錢。

難道沒有進入常春藤名校的人,從此就跌落地獄嗎?
當然不是!
沒能從常春藤名校畢業,並不代表什麼天大的事,
舞照跳,馬照跑,日子照樣過下去。

何以大家在面對常春藤名校時,能夠平常心地接受自己的“失敗”,
但沒上建中、北一女,沒考進臺大,人生馬上就從彩色變黑白?

此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
進明星高中(大學),是人努力就有可能達成的。

尤其在教改致力於教材庸俗化後的今天,這點更是明顯。

如果連鄰居的阿貓阿狗都能考進台大,
那沒念台大的我,不就變成了豬頭三?

過去大學錄取率只有一成時,
絕大多數沒念大學的人,會自動去尋找生命的其它出路;

但當大學錄取率變成九成時,
沒念大學,就啥也不是。

當教改把大學窄門放大到公民廣場那麼寬時,
「考進大學」已經不再是目標,「考進好大學」才是。

於是原本會去尋找其它出路的人,
現在被迫努力去念自己不見得適合、而且原本也不需要的高等教育。

其結果,不是大家的知識水平往上提昇,
而是把大學的平均水平往下拉齊。

這還不打緊,更要命的是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四年後照樣失業。

教改想打倒明星高中,用的藥方卻是廉價的庸俗主義。
其結果,比起高競爭的聯考還慘。

由此可知,問題從來都不是出在什麼「明星高中迷思」。

在我以為,要解決「迷思」的唯一方法,
反而是強化「入學篩選工具」的評量水平。

無論是聯考還是基測,
唯有當「真正擁有實(潛)力者才能勝出」時,
才會讓絕大多數不適合、也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者覺醒,
並且盡早通過觀照自我的性向與能力,來規劃自己人生“真實”的出路。

再者,若是整個社會能將投注於那些水準不及格大學的資源抽回,
改投入發展社會真正需要的技職教育,
則社會才能有穩定且足夠的勞動水平;

任何高等教育,都必須靠其它非高等教育者的勞動成果來支撐。
如果後者空洞化,前者也必然無法穩固。

當「沒念過大學」再也不足以為恥時,
明星高中(大學)的迷思自然就會逐漸淡薄。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