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

實修才是學佛的硬道理(20080509)

學者利用史料進行考據,這是本分。

但歷史學與考據學既然憑藉史料進行研究,
當現存史料不足時,學者能談的,也就只剩下「質疑」、「推論」或「猜想」。

新史料的出土,往往可推翻過去的觀點,
因此學界並不介意今天的推理到了明天就失效;

學界重視的是「學者是否遵從學界認可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只要學者確實依照學界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則,就算屆時因為史料不足,
導致該學者提出的質疑、推論或猜想,未來被新出土的史料給推翻,
這也無損該學者的學術地位。

遇到當史料不足的情形時,學者並不害怕去提出尖銳的觀點,
反而經常可見有學者大膽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猜想。
(反正亂槍打鳥,打中了自己在學界就能露臉了!)

這種風氣是學界所允許,甚至是鼓勵的。



因為透過讓許多學者提出各種相互矛盾的猜想,
反而能夠活化並刺激整體學界在研究相關主題時的能量。

然而,經常有些學佛人,迷信部份考據學者的“權威”,
老愛把學者的「質疑」、「推論」或「猜想」,當成是「證明」。

這類學佛人,未必都真讀過相關的學術論文。
其實,有很多被這類學佛人援引,作為駁斥「彌陀信仰」或「地藏信仰」的學者,
其本身在學術論文上,未必有這麼明白或大膽的結論。

「把問題拆成瑣碎的各種專業」,是當今學界的重要特徵。
大部分的學者寧願寫論文討論窮極無聊的瑣碎主題,
也未必敢提出跳躍或大膽的結論,以免被學敵抓住把柄。

不過,畢竟不是每個學佛人都懂學界這種生態的,不是?

所以,很多時候,學者只不過是根據現有史料提出一些合理的質疑或猜想,
但到了這類學佛人眼中,搖身一變反成了學者們的“重大證明”。

這絕對不是吾人學佛所應有的態度。

吾人學佛,當然希望所讀的佛經確實是釋尊親口所說。

然而,古印度偏偏就是一個不重視歷史的環境,
寧願編成頌偈大家背上幾萬句,也不想寫成文字。

因此,就算學者再怎麼認真研究,考據也有其侷限性。

所幸,吾人的目標在於學佛,而不是成為佛學學者!
因此吾人在面對各種「是否合乎佛理?」的質疑時,
只要回歸釋尊親說的三法印,相信就能有判斷的依循標準。

若有人說:大乘或金剛乘比較殊勝!則此言一定不正確!
因為正信法門只有適合與否的問題,沒有高下的問題。

若有人說:巴利聖典才是真正的原始佛教,漢傳藏傳都是騙人的!則此言一定不正確!
因為釋尊當年遊化四方,各地組成的僧團並不只有一個,
而且釋尊相當鼓勵各個僧團因應各地風土語言自行發展,
所以佛教根本就不存在「原始聖典」,
而且真正的佛子也不需要依靠這種東西來修行。

吾人佛子修行所必須的,就是持戒、修定、養慧,
相關的法門,以及前輩們修行的經驗談,
根本早已遍見於各種語言版本的三藏之中。

關於如何持戒、修定、養慧,
無論是阿含、大乘佛典或密宗佛典,
這些方法與法門只會相容相通,甚至是完全相同。

因此,無論吾人入手的法門為何,
只要真的有實修作為基礎,自然便能領會正信法門其實殊途同歸的道理。

越是喜歡引門戶偏見作為自己詆毀謾罵她人的藉口者,
往往就是越沒有實修基礎者,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佛教徒。

真正的學佛人,只會讚嘆不同法門的行者,而不會動輒輕視、批評或謾罵。
因為大家學的,終究是同一種佛法。

所以奉勸各位同學,與其迷信學界的考據,
不如回頭專注於自身行住坐臥的戒、定、慧修行。

與其擔心讀到偽經,不如多讀另外兩本經,
佛經讀得多了,自然就能判斷佛經的真偽。


實修,才是學佛的硬道理。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