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土地徵收的問題,很多人開始對政府各種公共工程與公共投資起了高度懷疑的戒心。一時之間,彷彿一切由政府主導的公共工程,都是為了圖利財團建商而作的浮濫開發。
然而,「停止浮濫的開發」這個目標,聽起來雖然很美好,但實際上卻很空洞。
因為即便主政者在主導開發案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圖利金主的私心,終究也有可能有圖利選民的政治動機。但被圖利到的選民終究只會是一小部份既得利益者,而非是選民全體。所以,看在沒能從開發案中得到好處的選民眼中,這種開發就可能是浮濫的;但對於能得到好處的選民來說則否。
再說,有些公共工程或政府的規劃案,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直接的受益者,但實際上卻可能幫整體產業打好基礎。十大建設的中山高當年並不是基於已經存在的運輸需求而蓋的,而是為了即將出現的需求而預先建設的。事實是,沒有中山高,臺灣不可能享受到經濟起飛的那段高速成長;但如果等到民間對運輸的需求已經成形後才開始規劃,則中山高的建設成本可能會倍增,甚至可能會遭遇到若干徵收地段的地主反對而延宕多時。
再舉一例:前幾年政府出錢支持建設WiMax的網路骨幹。這個技術當時有國際大廠Intel在主推,而且民間也事實上有這種需求,其實是很合理的決策;但當然從現在事後的結果來看,它並沒有辦法克服既得利益的電信業者的阻撓,也沒辦法成功地形成獲利的商業模式。但它真的失敗了嗎?有些研究者認為不然,因為WiMax雖然在末端消費服務這塊沒能成功,但政府投資的成本,其實在提昇相關硬體廠商的基礎研發與製造能力上確實有所回收。有些人認為,臺灣後來能從單純的電子代工產業,轉型出網通產業(雖然有些也還是代工),政府對WiMax的投資功不可沒。再說,WiMax這種技術這兩年好像又被某些國家重新看重了起來,未來政府這筆投資到底是盈是虧,很可能還很難說。
雖然WiMax的例子跟土地徵收不一定有直接關係,但作為政府的公共建設與公共投資,它與土地徵收的道理是相同的:
政府經常都為了長期的公共利益或人民的共同利益而用稅金(或舉債)進行公共投資,但這些投資到底划不划算?浮不浮濫?有時候真的很難說。事後的成功不代表最初沒有圖利財團或純粹討好選民的動機,事後的失敗也不代表最初不是完全基於公共利益或遠見而作成的決定。
「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當然是很好的理想,但「必要與否」卻經常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選民的利益不同,看法就不同。主政者著眼的時間長度不同,結論就不同。
所以最終關鍵永遠都在於「是否通過民主程序作成決定」。如果選民在整個過程中已經有充分機會表達她們的利益考量與想法,然後整個社會將各種不同考量全部衡量思考後,作成了的政策決定,無論結果是好是壞,就是社會整體概括承受。
如果我們確實已經有了民主程序,各種利益不同的選民也確實可以通過這個程序去反映、表達她們的立場,但選民偏偏就是把自己的選票交給只關心自身實力的地方派系與只關心選舉結果的政治明星,那到底還能怪誰呢?
金聖嘆評許褚「誰叫汝赤膊!」面對早就作了選擇卻還要裝清白的選民,我也只能評「誰叫汝腦殘!」
2013年8月15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
-
談一下這幾天很熱門的wonky這個字。 很多吱吱為了幫蔡英文緩頰,試著將wonky這個字翻譯成書呆子。其實wonky這個字真的沒有書呆子的意思,是wonk這個字才有書呆子的意思。 然而,wonky並不是wonk的形容詞;wonk這個字在字典上唯一可以查到的形容詞,是won...
-
看到有這麼多人因為國民黨強攻服貿協議而號召集結包圍立法院,不禁失笑。這次是國民黨自己踢到鐵板,怪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對於國民黨這次到底踢到什麼「鐵板」的認知,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有點不同。 一般人可能以為,國民黨這次自己粗暴違法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怨,所以才會招來公民團體對立...
-
克里米亞1994年的公投題目有三題: 1.決議是否恢復到1992年憲法,即克里米亞是一個自治的加盟共和國,而與烏克蘭的關係為兩國間條約的關係?贊成者佔78.4%。 2.決議是否回復到1992年憲法結構下、從而使克里米亞公民同時擁有克里米亞與烏克蘭的雙重國籍?贊成者佔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