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

社會躺平後個人仍能作的防疫努力雜談(20230101)

如果社會在集體層次上能夠堅持清零,則,當已知「病毒傳播範圍很有限、傳播速度很慢」的前提下,其實絕大多數人可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了不起,可能就是公共交通工具要求戴口罩,不然就是要用健康碼與頻繁篩檢來維持人際之間的信任。

(前者,告訴別人:我是願意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享受的人,所以別人可以信任我不是高風險的傳播者。後者則是將這個舉證責任轉移到政府主持的稽核機構來檢查並提出證明)

這其實可以形成博弈理論中的所謂「保證」機制。保證機制(形式有多種)是唯一可以破解囚徒的手段。

恰好跟躺平派所想像的相反:只有通過嚴格清零來壓制病毒傳播速度,才能有效降低人際之間互動的社交成本與經濟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如此經濟活動才可能旺盛。

躺平派所想像的,是病毒會莫名其妙弱化,於是不用體制介入、不必採取集體行動,然後“因為疫情而衍生出”的交易成本就會自動趨近於零。

但新冠病毒從來都沒有真的弱化。所以這個目標是不可能達成的。

也因此,想要維持良好的經濟生活,反而得靠集體層次上的嚴格清零。

但現在大陸躺平了,這就不用指望了。

所以每個人被迫必須自己承擔一切的防疫責任,而且非常可能會疲累到再也撐不住、於是就會心生放棄的念頭。尤其是當我們“看到旁人好像躺平到處跑來跑去好像也啥事都沒有”的時候。

但這是一種錯覺。看歐美疫情就會知道了。

其實現在就像身處火場中或遍地都是活屍的世界中一樣:你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繼續奮鬥下去。

累必然都是會累的。怨天尤人也一定是難免的。但只要認輸,就真的輸了。

那些已經躺平的人,其實就跟夏天的蟋蟀一樣:你看她現在逍遙快樂,其實之後就要用血淚來付代價。出來跑,遲早要還的。

--------

個人居家防疫的具體措施,其實大致上都還是那些老招:出門戴口罩,隨手消毒雙手與衣物或隨身物品,減少非必要的社交。

戴口罩是最容易達成的。

除非確信幾乎絕對安全,原則上不在室內拿下口罩。室外如果幾公尺周圍內沒人、而且已知十分鐘內也都沒人經過,則可以拿下口罩。(在通風不良的情形下,氣融膠粒子可以懸浮在空中一段時間。所以電梯這種公共用的密閉空間,絕對不能不戴口罩就進入;因為你不知道車廂內五分鐘前是否有人打過噴嚏或噴過口水)

口罩不是非要用N95不可。N95價格太貴,長期使用下來、很快財務就吃不消了;這樣後繼無力反而不好。

用多個外科手術口罩(或level 2的程序用口罩)疊在一起一起使用也可以。每次換掉最外層的那個,然後補上一個新的當最裡層即可。

(我自己平常外出是「將三個外科手術口罩,用大迴紋針夾住四個角」。

另外,我因為戴口罩容易壓迫耳朵,所以我會另外串長繩、穿過白色掛耳帶、繞在後腦或頭頂上打結;這樣比較容易配合臉型調整口罩的密合度,而且不會直接壓迫耳朵,便於久戴。

長繩可以用一般禮物包裝上的緞帶多股結成一串。我的建議是拿平常大家用的手提紙袋的尼龍繩來用。但長鞋帶也可以。甚至故障壞掉的耳機或充電器的電線也可以。反正只要結在一起的最終長度夠長就好,也不必拘泥材質是否伸縮有彈性。)

外科手術口罩雖然沒辦法直接濾掉病毒,但病毒本身並不會在空氣中傳播,而必須通過飛沫與氣融膠才能傳播。所以多層外科口罩就可以阻擋大部分病毒的載體。

大部分口罩的破口,都不是因為口罩本身過濾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口罩沒有戴好。所以只要外科手術口罩戴得密、戴得牢,基本上防護力就很夠了。

當然,所謂的很夠,是指作為用口罩防護的手段而言。外科手術口罩畢竟不是N95這種被定義為呼吸器的東西,所以還是要搭配社交距離。

一個小訣竅是:多準備幾個布口罩替換,然後在外科口罩外頭多戴一個布口罩(棉布或尼龍布皆可);但布口罩大概幾個小時就要換掉,同時換上乾淨的布口罩當最外層。換下來的布口罩可以裝在塑膠袋裡拿回家用洗衣粉或肥皂清洗,也可以當場就噴灑消毒水消毒、然後放置在安全地帶晾乾。

布口罩的過濾能力當然比外科手術口罩更差,但它可以消毒,所以只要晾乾就能反覆使用。這可以減少購買外科手術口罩的花費。所以是很便宜就能多增加的防護層。

(再次提醒:我說的是「(一或多個)外科手術口罩、外頭加上一個布口罩」,不是「單用外科手術口罩」或「單用布口罩」)

--------

另外就是隨手消毒。

我的建議是:多買幾個噴霧罐或噴霧瓶,裝著稀釋過的漂白水或次氯酸水,然後習慣性地消毒雙手、包包、物品、鞋底、桌面、鍵盤、滑鼠等處。

如果工作處有自己的座位或辦公室,則建議可以放一個一公升的大瓶裝;但自己隨身一定要固定帶一兩瓶消毒水。建議隨身攜帶一個400 ml的噴霧罐(平常室內盆栽澆水用的那種),包包再多放一兩個100 ml的噴霧瓶(平常裝化妝水用的那種)

(漂白水用市售品稀釋成「5%濃度」即可。稀釋時注意環境通風,以免自己一下子吸入太多氯氣)

(長期使用漂白水消毒雙手,容易讓皮膚裂開。所以也可以另外準備一瓶清水噴罐,消毒後再用清水沖洗一次。)

進入不確定安全性的密閉空間時,如果需要拿下口罩,則也要用噴霧消毒室內空間。

至於自己使用的桌面、鍵盤、抽屜等表面,也是盡量先消毒過才用手接觸。

如果擔心物品的金屬或表面因為漂白水而褪色,則也可以用藥用酒精代替。

真的沒辦法的話,也可以準備兩罐,一個裝高濃度的肥皂水或洗衣粉液,一個裝清水:先用肥皂水消毒,然後用清水去除泡沫或殘留的粉末痕跡。(如果不介意泡沫或殘留粉末,那就不必再用清水清洗)

肥皂水很容易就可以破壞病毒的外殼或外鞘;漂白水、次氯酸水或酒精可以直接殺死病毒。不過這些通常都需要10-20秒的時間。

漂白水、肥皂水與洗衣粉液的成本都很便宜。所以這部分的防疫成本不高,成本比較高的是「養成隨時洗手消毒的習慣」這部分。

--------

確實,實際上「病毒通過物品表層而轉移然後感染」的機率並不是太高。

但總是存在有這種風險。畢竟,所謂的「風險不高」,其實也只能靠某些研究者在實驗室環境中檢驗得知;自己生活的環境,到底與實驗室環境差距多大?其實無從得知。

更何況,洗手消毒是確保自己可信任空間與可信任接觸表面的唯一方式;如果不靠自己消毒,那就得信任店家或公共場所的保潔人員真的得盡責盡力。

不是說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者嗎?那為什麼要信任別人會幫我們清理消毒過這些空間與表面?

再者,隨手消毒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不斷自我提醒的儀式。它可以讓我們覺得可以安心一點。

如果不靠這種方式來確保自己可以安心的空間與接觸表面,我們就必須一直生活在壓力與緊張的情緒中。人沒辦法長期這樣生活下去,於是一旦累了就會開始疏忽懈怠。於是就會不知不覺地認輸了。

同理,自己居住的區域,要像聖殿一樣維護安全:所有物品,包括身上的衣物與隨身包包(包括包裹與郵件,甚至包括自己的頭髮、脖頸、肩膀、手腕、手臂、小腿褲管等處)在進入屋內時,都必須先消毒過。

所以最好是在大門口設置一個消毒區。如果可以,可以掛上大片塑膠布區隔屋內生活區(但其實未必非要做到這種程度不可。反正有確保消毒過才進屋就好)。

如果郵件怕被消毒水淋濕弄破,那就準備一個紙箱當隔離箱,然後把郵件放置其中隔離至少一週以上,最好能隔離兩週。如果擔心郵件內容有時效問題,則可以在戴口罩與手套的情形下先拆封閱讀,然後才將郵件本身與信封放到隔離箱隔離。

(目前病毒到底能在物品表面上存活多久?研究還沒有定論。一般是認為大概可能可以在沒有消毒過的情形下存活最多一週)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自己住在公寓大樓、而且室內有走管線的通風口或通風扇(比方說廁所抽風扇,或是空調冷氣出風口),則最好花點錢加裝專業級濾網。香港疫情就曾發生過上下樓層垂直傳染的情形。

如果真的不方便加裝濾網,那就只能盡量在每次進入該區域附近時、隨手用消毒水噴灑消毒了。

--------

其實最重要的防疫措施,是辨認出身邊那些“沒有防疫責任感”的人,然後盡可能在生活中遠離她們。

如果自己的同住者是這種人,那就比較沒辦法了。只能盡量努力溝通了。

反正不要怕被別人看成是怪胎或大驚小怪的人。「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者」這句話,不是用來推卸自己的防疫責任用的。

如果別人不能尊重你在這方面的堅持,那就是不尊重你這個人。所以這種朋友就可以不用處了。

如果這種人碰巧是同事老闆鄰居親友,那就比較辛苦。反正只能盡力溝通。

但我的經驗是:如果別人在這種東西上不能尊重你,則對方在其它那些涉及人格或價值觀的事情上、也不太可能會尊重你。

既然如此,能夠放生,就遠離之。不能,就懷著戒心與警覺去與對方互動。

變成孤僻大概是難免的。但這就是社會選擇躺平路線後、個人所必須承擔的代價。

--------

要在社會躺平後盡力個人防疫,辛苦,但不是做不到。

能健康活下去,才是最後的贏家。

除非我們確知「被病毒感染後,絕對不會死,也不太痛苦,更不會有長期性的後遺症,而且還不太可能被再次感染」(目前全世界三年多疫情的經驗,完全否認這些條件),不然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要放任自己被感染。

別人感染可能不會死或不會很痛苦,但沒人保證我們自己感染了就必然一樣。

尤其是,倘若我們有同住的家人親友,尤其是老人小孩或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其實她們就有可能因為我們輕忽我們的個人防疫責任、而受苦甚至死亡。

在現在這種時代,積極保護自己,其實就是在保護家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不在乎個人防疫努力”的人,尤其是那些“成天嚷著新冠只是大號流感論調”的人,其實是在不把我們的健康與安危當一回事。她們任性放縱的每一分鐘,都是對我們的直接威脅。

她們要把她們自己與家人的安危不當一回事,我們也許不好阻止或干預;但重點是:我們不要成為她們的犧牲品。

「願不願意承擔個人防疫責任」是一個觀察人的文明性、道德能力與人品的好指標。如果我們能夠辨認出那些有不負責任傾向的人,我們就應該盡量在社交上與物理距離上遠離她們。

要與好人為友,要與小人保持距離。防疫如此,社交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沒有留言:

精選文章

隨意刪除個人社交版面別人的留言反而不利追求自己的言論自由雜談(20230617)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除非留言的人是惡意造謠,或是使用污言污語謾罵或作人身攻擊,不然,無論留言的內容為何,我們都不應該隨意刪除,尤其不應該根據「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種主觀判斷而決定刪除人家的留言。 有人以為:每個人的版面都是自己的空間,所以有權利決定自己到底要留下哪些留言在版面上...